基长最近在观察黄金市场变化时,注意到一个现象: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央行(不含美联储)的黄金储备总值,首次超过了它们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这可是自1996年以来的头一回,标志着全球资产配置格局或迎来历史性转折。
根据世界黄金协会数据,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官方黄金储备(不含IMF与BIS)价值达到了3.86万亿美元,略高于美国财政部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口径的官方外资持有美债余额(3.82万亿美元)。
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在其近期发布的《我对黄金相关问题的解答》中明确指出:“黄金正开始取代美债,成为无风险资产。”
那么问题来了:黄金为何重新回归全球储备管理者的核心视野?这释放了什么信号?这背后的变化并非偶然,而是以下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不安全感爆发:地缘政治风险推动避险需求上升
这几年世界不太平,尤其2022年以来地缘冲突不断。更让各国担心的是,美国频繁地把美元和其全球支付系统当作“武器”来制裁别人。
这一下子惊醒了全世界:过度依赖美元,等于把自己的钱袋子交到别人手上。万一哪天被制裁,外汇储备可能瞬间变成一堆动不了的数字。
这时候,黄金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它作为一种实物资产,不记名、不依赖任何国家的信用,没有“对手方风险”。你把金砖攥在自己手里,谁也冻不结、划不走。
它成了各国寻求金融安全的“压舱石”。

数据来源:世界黄金协会
二、欠债太多:对美元信心的结构性动摇
除了地缘政治,美国自身的经济政策也动摇了市场对美元的信心。美国持续扩大的财政赤字与政府债务规模,正动摇市场对美元资产的长期信心。
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总额在10月21日首次突破了38万亿美元的大关。美国国债总额从37万亿到38万亿,仅间隔70天,创下疫情之外最快的万亿级债务增长纪录。
38万亿美元是什么概念?这张债务账单,如果平摊到每个美国公民头上,人均负债就超过11万美元。
截至2025第二季度,美国债务占GDP的比重为119%,远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发达国家设定的100%警戒线。
近十年美国政府债务规模

数据来源:美国财政部、好买香港,数据区间2015.12—2025.10
美国债务占GDP比值(1980Q1—2025Q2)

数据来源:圣路易斯联储、好买香港
更为严峻的是,欠这么多债,光利息就是一笔天文数字。2025年,美国光是支付国债利息就花掉了总财政支出的14%,这笔钱已经超过了国防开支,成为仅次于社会保障的政府第二大财政支出项。
利滚利,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市场自然会担心:美国会不会有一天还不上利息?美元资产还那么可靠吗?

数据来源:美国财政部、好买香港,数据截至2025年9月29日
三、新兴经济体带头,成为购金主力
在本轮全球“购金潮”中,新兴经济体是主导力量。我们观察发现一个规律:跟美国关系越微妙、距离越远的国家,买黄金的劲头就越足。
对它们而言,增持黄金不仅是为了资产保值,更是一项国家战略——减少对美元体系的依赖,为自己争取更大的经济和政治自主权。

数据来源:世界货币基金组织
这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未来会怎样?这一变化预示着全球储备体系正经历深刻重构:
1. “去美元化”进程加速,但美元仍具韧性
全球储备资产正在加速多元化,以降低对单一主权货币的过度依赖,大家不想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美元的地位确实在相对下降,IMF数据显示,美元在全球已披露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连续11个季度低于60%,创30年新低。但其在贸易结算、金融市场上的主导地位,短期内仍难以被完全取代。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2. 黄金的“C位”时代要来了
世界黄金协会的调查显示,高达95%的央行预计未来一年全球央行将继续增持黄金。在没有找到下一个更可靠的国际主导货币之前,黄金作为千年来的“价值终极守护者”,其战略地位只会越来越重要。金价已站上4000美元,未来怎么看?就在今年10月,黄金价格历史性地突破了4000美元/盎司,并且是今年以来表现最好的大类资产之一。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年11月10日
很多人问:现在还能买吗?会不会是高点?短期来看,金价涨了这么多,出现波动和回调是完全正常的。但拉长看,支撑黄金上涨的底层逻辑仍非常坚实:各国央行的持续购入、全球未见缓解的不确定性,以及庞大的债务问题,都像一台台“黄金助推器”
最后总结一下:全球央行从偏爱美债到青睐黄金,是世界格局深刻变革的一个缩影。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而言,这至少提醒我们:资产配置中,需要考虑加入黄金这类“非信用”资产来对冲风险。$广发上海金ETF联接C(OTCFUND|008987)$$广发上海金ETF联接A(OTCFUND|008986)$
文章来源:牛基投资社
风险提示:本资料不构成本公司任何业务的宣传推介材料、投资建议或保证,也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本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过往业绩和获奖情况不预示未来表现。投资者在投资基金前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全面认识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在了解产品情况及听取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和投资目标,对基金投资作出独立决策,选择合适的基金产品。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