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股上市公司陆续开始披露近一个季度的财报数据,包括微软、谷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皆交出超过市场预期的业绩答卷;同时,亚马逊更于本周宣布与OpenAI达成价值380亿美刀的算力合作,美股AI与芯片股票持续表现强势。
根据同花顺数据,截至2025.10.31,纳斯达克指数已于本年内创新高超过70次,持续向上的行情也使得美股科技相关资产来到估值的历史高位。
在当前阶段,我们该如何看待美股科技的投资价值?想要把握智能科技产业的全球大趋势,为何我们不止应着眼国内,更应进行全球化的多元投资?
本期,我们对话浦银安盛国际业务部副总监,浦银安盛全球智能科技QDII基金经理俞瑾,一起聊透全球智能投资的前景。
注:本材料涉及到的行业板块、个股与指数仅作为举例,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指数的过往表现不预示未来。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01
当前美股来到历史高位,还具备上行的空间和潜力吗?
的确,当前美股的估值已进入历史的高位区间,但我们认为,从盈利增长、降息预期和产业趋势的角度来看,投资者都无需过于担心。
尽管当前美股的估值整体偏高,但高估值也对应着较强的增长。从10月末以来最新披露的上市公司三季报来看,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和脸书等科技巨头都实现了超过市场预期的表现。在估值具备较强未来增长预期支撑的情况下,市场就不至于形成2000年前后互联网时代的泡沫化,那是一种上市公司不具备盈利、同时估值较为极端的情况,和当前的情形非常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美联储当前也处于降息的周期当中,因此美股的流动性较为充足。从九月份开始,美联储持续如市场预期的节奏降息,尽管联储对12月是否需要降息仍具备分歧,根据CME FED Watch来看,华尔街预期其降息的概率仍有70%左右。
更重要的一点是,目前市场可以观察到,人工智能发展的产业趋势是较为确定的。无论是AI基建还是AI应用,产业趋势都在不断前进。比如OpenAI自9月以来宣布一系列合作,如与Oracle达成3000亿美元合作、获得英伟达1000亿美元投资、与AMD合作部署6GW GPU算力、与Broadcom合作部署10GW定制AI芯片等等。这意味着龙头公司们也都看到并认可这个产业趋势,不想错过这个产业机会,因此在进行巨量的资本开支。在趋势继续前行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期待未来看到AI带来更多的增长。
所以综合这些因素来看,美股的较高估值也是部分可以解释的,我们认为美股科技未来还是会有很大的机会。
02
如果想投资科技趋势,您认为为何要进行全球化的布局?
我认为科学技术发展到当前的程度,在科创领域无论是技术迭代、产业链分工还是市场机会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全球化特征。因此如果想要充分把握技术发展趋势的话,以全球视野进行投资可能是更有优势的——既可以把握不同区域的优势,也可以分散风险。
举例来说,我们可以看到在光刻机、先进制程、GPU等领域,世界不同地区和国家其实是各有所长,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实际上有一个全球化的分工。
另一方面,从分散风险的角度,举例来说,各个国家地区的货币政策周期也是不同的,如果进行全球多元化配置,也可以分散组合面临的风险。
最后,在应用从基础研发到最终落地商业化的过程当中,其实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全球化的现象。比如说海外的谷歌或者Open AI,国内的Deepseek,这些大模型的推出可以对全世界进行启发,推动大家探讨大模型使用的落实和落地,这些都是对全世界的贡献。
03
从投资的角度看,美股、港股、A股的科技资产各自都有哪些独特的优势?
在美股方面,我们认为美股处于高估值、高增长的阶段,技术创新也相对处于全球领先的一个状态;在A股方面,由于国产替代在加速进行,也有很多领域在不断迭代与创新,很可能逐渐跟上或超越美国,因此A股会呈现出高估值、高弹性的状态;而港股来说,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估值洼地,互联网与新兴产业方面估值相较美股与A股都处于更加有性价比的估值低位。
我们认为随着美联储降息,在未来流动性宽松的过程中,无论是美股市场还是全球各大新兴市场,其实都有可能受益。投资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多元化的科技资产投资。
$浦银安盛全球智能科技(QDII)C(OTCFUND|014002)$
$浦银安盛全球智能科技(QDII)A(OTCFUND|006555)$
#特斯拉拟建新厂生产Optimus人形机器人#
#科技热点摊开业啦#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资料中提供的意见与评述仅供参考,并不构成对所述证券的任何操作建议或推荐,依据本资料相关信息进行投资或行事所造成的一切后果自负。本资料归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对所述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删减或修改。投资者需要了解基金投资存在可能导致本金亏损的情形。基金管理人承诺将本着诚信严谨的原则,勤勉尽责地管理基金资产,但并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投资者在投资基金前,请务必认真阅读《基金合同》及《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如需购买基金,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材料中的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公司立场,不作为投资建议,且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