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最主要的催化,是国家医保目录调整时,悄悄增加了一个全新的名单:
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
这个消息,直接催化了创新药板块的行情。
但它标志着,我们的医疗保障体系,进行了一次结构性重塑。
过去,国家医保局的核心工作是保基本,用有限的资金,覆盖95%以上的全国人民,保障大家最基础的医疗需求。
但现在医疗技术发展太快,各种天价药不断涌现。
这些药确实能治病,但如果让基本医保来买单,资金根本扛不住。
这就成了使用创新药的两难问题。
不纳入医保,患者用不起,打击创新药企的积极性。纳入医保,医保基金很可能面临穿底的风险。
“商保创新药目录”就是为了解决这个死结而生的。
它为那些“疗效好、价值高、但太贵”的药品,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官方认可的通道。
相当于官方对外宣布,基本医保的底线不能破,但我们可以设计另一套市场化的机制,来解决高端创新药的支付问题。
对于创新药企来说,我们要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角度分析。
国内要求不高,存量业务逐渐出清,大家都在积极搞创新转型。
稳住经营根基,特别是现金流和供应链,就可以了。
增量的大头,是出海。
15年前,我们的创新药比海外晚15年到20年。
10年前,我们的创新药比海外晚5年到10年。
到了2020年,我们的创新药只比海外晚3年到5年。
现如今,我们在一些靶点上,已经做到全球领先。
截至今年6月,全球热门靶点临床试验中,我们占到了6成。
这意味着,再过5到10年,全球获批的新药里,有30%到50%来自中国。
这就是为什么海外大厂要反过来找我们做BD商务拓展。
因为他们在全球看了一圈,最后发现好东西全都在我们这里。
我们中国创新药企的出海模式,也会从最初风险最低的授权给海外,到现在与海外药企联合开发,收益共享。
最终进化到我们的企业在欧美组建团队、做临床、做销售,全程由我们自己主导。
从投资角度来看,在政策、产业、业绩三因素的共振下,中国创新药企正在进入价值重估周期。
乐观的卖方,甚至用P/Peak sales市销率峰值法算出,好的创新药企可能有5倍以上的上涨空间。
那些临床价值优秀、具备全球稀缺性、创新能力突出的平台型企业,将一步步突出重围,成为资金眼里的香饽饽。
最后说两句大盘。
AI硬件板块回调比较明显,很多人把锅甩到创下三年单日最大跌幅的Meta身上。
实际上,这还是昨天文章中提到的老问题,AI硬件公司三季度业绩不及预期,市场筹码开始松动。
有资金开始选择兑现。
从高位的AI硬件跑出来,去了AI软件、创新药、固态电池等其他科技板块里。
做了一波高低切。
最终反应在盘面上,就是之前顶着指数上涨的AI硬件下跌,把指数带下来的同时,反而成全了其他板块的普涨。
最终指数下跌32点,再一次跌破4000点大关。
两市3760只个股上涨,1553只个股下跌,平均股价上涨0.3%,市场中位数上涨0.8%左右。
今天上涨的,主要都是前期被吸血的板块,连白酒都动起来了。
超跌反弹可以做,但恐怕切完了之后,科技还是主线。
而整体大盘在这个位置上,则更需要我从4000点之后持续的提示,坚守“不要上头”四个字,把风险管控、仓位管理执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