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扶持计划# A股站上4000点:新起点上的机遇与挑战十年等待,A股重返4000点,这一次的市场基础更加坚实。
上证指数在十年后重返4000点,无疑是中国资本市场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截至2025年10月29日收盘,上证指数报收4016.33点,较前日上涨0.70%。
这一整数关口的突破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与2015年由杠杆驱动的牛市不同,本次上涨被业内专家定义为“科技牛”,其背后是科技创新引领的产业结构性变革。
01 市场动能之变:从“杠杆牛”到“科技牛”本次A股突破4000点与2015年有着本质区别。经济学家宋清辉指出,2015年市场的驱动逻辑是“杠杆牛”,主要由、融资融券规模的快速膨胀推动,市场情绪狂热,估值泡沫化严重。
而当前市场的驱动逻辑已转变为“硬科技驱动”,整体估值更为理性,结构性分化明显。
这一判断在市场数据中得到验证。Wind数据显示,信息技术板块年内大涨50%,位居行业涨幅榜首位。寒武纪等科技龙头企业股价一路飙升,甚至超越贵州茅台成为A股新“股王”。
科技板块的强势表现源于宏观与产业逻辑的根本性转变。外部技术竞争压力倒逼内部“科技自立自强”,人工智能等硬科技产业的爆发推动科技引领型资产表现卓越。
02 政策与资金双轮驱动:构筑市场信心基石政策面的明确指引为市场提供了清晰预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新一轮政策部署有望持续提振市场信心。
金融政策方面也有积极信号。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明确提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宣布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为市场提供了流动性支持。
外资机构对中国股市的看法也趋于乐观。高盛预计中国主要指数到2027年底将有约30%的上涨空间,中国股市相对全球市场仍存在长期折价,潜在的中国资产再配置资金规模可达数万亿元。
03 历史比较:4000点之上的运行规律回顾A股历史,上证指数在4000点上方运行的时间总体较短。历史上仅有两段时期:2007年5月至2008年3月(累计近10个月)和2015年4月至8月(约4个月)。
历史经验表明,沪指强势突破4000点后,强势格局通常能维持数月之久,对应着牛市的中后期阶段。
当前市场技术面呈现多维度积极信号。MACD指标未现顶背离,RSI相对强弱指数未超买,价格与均线系统呈现良性乖离,处于健康上升通道特征。
有分析认为,当前良性调整已接近尾声,市场有望重新回到业绩驱动的结构市特征。
04 潜在风险:警惕短期波动与“故事股”尽管长期趋势向好,但短期风险仍需警惕。4000点作为重要心理和技术关口,市场大概率会出现反复震荡和整固。部分投资者可能选择获利了结,前期套牢盘也可能解套卖出,这些都会带来抛压。
更值得关注的是,当前科技板块估值已攀升至历史较高分位。以寒武纪为例,这家年营收不过十几亿、连年亏损的企业,市盈率曾达到4000倍,目前仍维持在330多倍,远高于行业平均的100倍左右。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李国平提醒,投资者需警惕部分被过度炒作、业绩无法兑现的概念股以及可能存在财务问题的“故事股”。对于估值较高的科技板块,不能简单地用静态市盈率评判,而应关注其业绩能否持续高速增长以消化高估值。
05 投资策略与后市展望:把握结构性机会展望后市,多家机构认为本轮行情仅行至中段。华西证券判断,当前A股盈利处于周期磨底阶段,供给侧“反内卷”与需求侧“扩内需”的工作同时推进,有望提高盈利改善的可预见性。
在投资主线上,机构短期仍看好科技主线,但中期视角下,市场主线可能向顺周期消费偏移。
太平洋证券认为,相较于高位高波动的科技股,波动仍低的“旧”势力板块四季度更易获得超额收益。
对投资者而言,可关注以下领域:
科技成长板块: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十五五”重点规划产业;
顺周期消费:随着PPI同比转正、库存周期与产能周期共振回升,顺周期消费或存在补涨机会;
券商板块:作为市场弹性品种,在行情活跃时往往表现突出。
十年轮回,A股再次站上4000点,但这一次的市场基础已大不相同。机构投资者持股占比超30%,比2015年高出15个百分点,市场波动将更平缓。融资融券规模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也从2015年的4%-5%降至当前的2.51%。
4000点可能只是一个新起点。随着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深入推进,资本市场有望迎来更健康的长期发展。但投资者应保持理性,避免盲目追高,把握结构性机会,方能在这轮“科技牛”中行稳致远。@天天基金创作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