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黄金高位震荡,一度创下12年来最大单日跌幅,这让不少朋友都开始担心黄金后续的走势。
历史上,黄金也曾多次经历大幅下挫,在当前节点,我们不妨复盘一下历史上黄金的5次显著下跌,寻找其中规律,看看能从中总结哪些有益的启示。
注:下文中的金价涨跌幅采用伦敦金价格进行衡量。
01 第一次大跌:
1980—1982年,美国激进加息,跌幅65%
【背景原因】80年代初,为应对恶性通胀,时任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采取了激进的加息政策,联邦基金利率一度接近20%。由于黄金是无息资产,高利率显著提升了持有黄金的机会成本,故而,投资者纷纷抛售黄金,转向高息的美元资产。金价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跌去2/3。
【启示】高利率环境和紧缩的货币政策往往会削弱黄金的吸引力,黄金在宏观环境逆转时也可能出现深度回调,我们应密切关注利率和通胀预期的变化,警惕金价回调风险。
02 第二次大跌:
1983—1985年,经济复苏+美元升值,跌幅41%
【背景原因】黄金在1983年初出现过一轮反弹,但好景不长。美国经济在经历了1980—1982年的衰退后,很快进入了强劲的复苏期,经济繁荣提升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资金流向股市等风险资产。同时,强势的经济表现和高利率的余威推动美元指数持续走强,这使得以美元计价的黄金对其他货币持有者而言更加昂贵,抑制了全球需求。
在经济向好、美元升值的双重压力下,金价从每盎司500美元的高点下挫至300美元附近。
【启示】经济周期是影响黄金表现的关键因素。在经济上行周期中,黄金的避险吸引力会下降,投资者更倾向于追逐高成长性的资产。我们应该根据宏观经济状况调整资产配置,在市场风险偏好高涨时,对黄金投资应持谨慎态度。
03 第三次大跌:
1996—1999年,互联网繁荣+央行抛售,跌幅40%
【背景原因】90年代后期,互联网时代来临,美国科技公司崛起,纳斯达克指数一路高歌猛进。投资者的注意力被股市的巨大回报所吸引,黄金等传统避险资产备受冷落。
与此同时,以英国央行为首的欧洲央行宣布减持黄金储备,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悲观情绪。在股市狂热和央行抛售黄金的背景下,金价持续走低。
【启示】当市场出现较为激进的投机热潮时,黄金可能会被边缘化。不过,这也可能是逆向投资的机会,因为就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黄金便开启了一轮长达10年的牛市。
04 第四次大跌:
2008年,金融危机“无差别抛售”,跌幅34%
【背景原因】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危机初期,黄金发挥了一定的避险功能,但随着雷曼兄弟破产,全面的流动性危机爆发,投资者为了弥补其他资产的亏损和满足保证金要求,被迫无差别抛售包括黄金在内的一切可变现资产,“现金为王”的逻辑主导了整个市场。黄金在危机最深重的阶段,与股市一同经历了短暂但剧烈的下跌。
【启示】在极端的、系统性的流动性危机中,黄金可能也无法幸免,任何资产都可能因变现需求而被抛售。我们要意识到,黄金并非绝对安全的“避风港”,配置黄金时需结合市场流动性环境灵活调整持仓。
05 第五次大跌:
2011—2015年,经济复苏+美联储退出QE,跌幅45%
【背景原因】全球经济从金融危机中逐渐复苏,股市回暖,恐慌情绪逐渐消退;2013年美联储讨论退出量化宽松(QE)政策,市场预期利率上升,美元走强,黄金吸引力被削弱,资金从黄金ETF等避险资产大幅流出。
【启示】当经济向好、股市走牛、其他资产的回报率大幅提升时,黄金的避险功能会被弱化。我们要关注大类资产之间的性价比,在黄金的比较优势不明显时,需灵活调整仓位。
对当前黄金投资的启示?
历史总是押着相似的韵脚,复盘以上5次黄金大跌,我们可以大致摸索出一些共性的规律。而对于当下的投资,也能得出一下3点启示。
1. 没有只涨不跌的资产,黄金的避险属性≠“永远上涨”,历史上,金价也曾有过“腰斩”的大幅调整,我们要理性认识其投资风险。
2. 高利率环境、美元强势、其他大类资产表现强劲,是压制黄金表现的最常见的因素。对比当下,近期黄金虽然高位震荡,但还不具备历史性大跌的条件。
一方面,市场预期美联储仍有降息空间,全球降息周期仍在延续,货币宽松的环境将为股市提供基础支撑;另一方面,全球“去美元化”趋势以及对美元资产信心的减弱,也对长期黄金价格构成支撑。
3. 黄金的核心价值,不在于短期的“炒作”,而在于中长期在资产配置中的战略作用。它与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的相关性很低,甚至还会出现负相关,适当配置一部分黄金将有利于分散投资组合的风险。
事实上,根据世界黄金协会的建议,将黄金仓位控制在5%~10%是较为合理的选择(该区间供参考,大家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调整)。#黄金价格“高台跳水”:深蹲还是转向?#$广发上海金ETF联接A(OTCFUND|008986)$$广发上海金ETF联接C(OTCFUND|008987)$
风险提示:本资料不构成本公司任何业务的宣传推介材料、投资建议或保证,也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本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者在投资基金前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全面认识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在了解产品情况及听取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和投资目标,对基金投资作出独立决策,选择合适的基金产品。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