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很清楚,自己鲜明的讲话风格,注定会吸引一批铁杆追随者,同时也难免招来争议与不解。
前年底,当我因无法忍受某组合中部分跟投者极低的投资认知,决定卸任主理人时,不少声音说我“是因为业绩太差才离开”。
两年过去,事实不言自明。那个组合在我卸任后,累计跑输《慢慢变富》接近15%,年化收益率更低,回撤、波动与夏普比率也全面落后。所谓“因业绩差卸任”的说法,在数据面前,不攻自破。
不止这一个组合。我过去在公募管理的产品,卸任后每年的表现也始终略逊一筹——幅度虽小,趋势却一致。
其实每次卸任,我都尽力寻找专业能力过硬的接班人。所以我想说的是:业绩差异的背后,归根结底是“人的差异”。
而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主理人,也包括跟投的人。
两年后的今天,粉丝们对我2023年8月大比例买入黄金的操作赞不绝口。但为什么两年前我在管理某官方组合时不配置黄金?是我藏私心吗?
当然不是。而是当时,组合策略已被低认知用户的负面反馈所裹挟。
举几个例子:
我将发车份额从A类改为C类,只为帮用户省下赎回费,却引来第一波非议;
我将一只规模过大、表现不佳的基金调出,换入《慢慢变富》中的优质标的,因是“亏损调出”,又遭恶评;
我基于红利策略占优的判断,调入一只红利低波基金——它在2023年是极少数赚钱的A股基金——再次被质疑“组合里基金太多”;
甚至在我未做任何调仓时,仍被质问:“为什么不跟着XX抄底医疗?”;
而当红利低波赚了10%,又有人催促:“为什么不卖出做波段?”
在我自己的私域平台,我尚可用“飘柔洗发水比较法”向粉丝解释逻辑;但在官方组合中,我几乎只能“被动挨骂”,无法反驳,尤其不能表达与某些V认知相悖的观点。
于是,我最终放弃了在组合中配置黄金的念头。可想而知,如果当时买入,必将迎来新一轮指责:“为什么买这么多品种?”“赚了为什么不卖?”
正如我所坚信的:成年人不可被教育,只可被区分。
2023年我曾说过:“顺人性只能取得顺人性的业绩,唯有逆人性,才能创造超额收益。”——不出意外,这句话也被“窗口指导”了。
两年后的今天,无论是《慢慢变富》还是《大航海时代》,其业绩都已证明:我们这套逆人性的方法,与那种“套住就躺平,涨点就卖飞”的顺人性操作,结果截然不同。
我对某组合仍有感情。事后我也做了归因分析,发现对那些低认知群体而言,他们确实“求仁得仁”:
要求“赚了钱就做波段”,结果熊市满仓,牛市踏空;
坚持“亏了钱的基金不能调”,结果错过今年科技成长风格的行情;
抱怨“熊市满仓体验差”,要求降仓,结果在成长行情启动前完美错过;
当然,他们也理所当然地错过了两年多前如能配置黄金所带来的史无前例的牛市。
都说“投资是认知的变现”。我说这些,绝不是贬低接任的主理人——正相反,他是我心中专业与性格上都最适合的人选。我想从一个主理人的视角告诉大家:能拥有一群高认知的粉丝,是何等幸运。
我们组合的出色业绩,从来不只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更重要的,是你们在认知上已理解低相关性、大类资产配置与逆人性投资的奥义;是你们无论顺境逆境,都愿意信任我的能力与操守。
正因如此,我们才能一起走得更远,收获超越常人的业绩与回报。
你们,才是这背后最大的功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