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9月份科技、通信等板块经历一轮凌厉上涨后,最初“拔估值”的贝塔行情最肥美的阶段可能已接近尾声。前方依然机会纷呈,但游戏规则正在改变,我们的投资思路也必须随之升级。
此时,对目前所持仓位进行 “风险再平衡” ,远比猜测市场下一轮热点更为重要。
一、为何要进行“风险再平衡”?
市场永远在波动,热点不断轮动。没有一种风格能永远领跑。再平衡的核心,并非为了博取最高收益,而是管理风险,平滑波动,确保投资组合能在不同市场环境中保持稳健,避免因单一风格暴露过高而在逆转时遭受重创。
这需要从两个维度审视持仓:
1、基金风格的再平衡:若组合过于激进(全押科技、通信)或过于保守(全是债券),都需要引入平衡风格的主动基金作为“稳定器”。
2、资产比例的再平衡:穿透基金看底层资产,如果重仓股过度集中在当前热门赛道,就需要增加 “非抱团” 资产的配置,实现分散化。
二、两大再平衡思路:构筑组合的“防御工事”
1、基金估值的再平衡:提高“抵御极端天气的能力”
当持有的基金(如某些科技ETF)估值已达到历史高位,明智的做法不是全部抛售,而是配置一部分持仓以低估值成长股或价值股为主的稳健基金。
这相当于为组合安装了“减震器”。正如一位资深基金经理所言:“不要在风停的时候,还真以为自己长了翅膀。”在资产荒的背景下,追逐热门概念是本能,但保留一份清醒是专业。
2、市场热度的“再平衡”:增加非抱团股基金的持仓
如果您的基金持仓高度集中在当前的热门“抱团股”上,那么风险已经高度集中。市场风水轮流转,此时应有意寻找并配置那些深耕“非抱团”领域的基金。
例如,有些基金会侧重布局于机械、计算机、电子、化工、有色、通信和汽车等多元领域,并精选各细分行业中具备核心技术、优秀管理能力和健康财务的“隐形冠军”。这些公司关注度低,提供了左侧布局的窗口,也常能在主题来临时带来意外之喜。
三、动态仓位管理:在“满仓死扛”与“空仓踏空”间走出第三条路
市场中,常有朋友在“满仓”和“空仓”间极端切换,美其名曰“知行合一”。但这本质上是高估了自己预测短期市场的能力。
案例:2021年初,有人在1800元“清仓”茅台,以示看空。但市场在短短一个半月内将其推高至2300元。能对此心如止水者极少,大多数“知行合一”的清仓者,最终会在狂热的高点追回。反之亦然。
专业解读:极端仓位是试图赚尽每一个波动的贪婪,也是对市场先生反复无常的傲慢。专业的动态仓位管理,承认预测之难,转而通过规则来应对不确定性。
其核心是:根据市场估值、趋势和风险变化,系统性调整仓位比例,实现“高波动期低仓位,高仓位期低波动”。
四、系统化实战:经典仓位模型与策略
理论需落地于方法。以下是经过市场检验的几种系统化仓位管理策略:
1、核心-卫星策略(平衡型)
配置:70%核心仓位(宽基指数如沪深300ETF)+ 30%卫星仓位(行业ETF/主题基金)。
操作:卫星资产单月涨超20%则减半仓;核心资产季度收益<-10%则加仓10%。
2、耶鲁大学“3331”动态再平衡法则
规则:当某类资产涨幅超30%,卖出10%仓位;当跌幅超30%,补仓10%仓位。
效果:强制实现“高抛低吸”,克服人性弱点。
3、全天候策略(稳健型)
逻辑:在不同经济环境下,总有资产会表现良好。通过平衡配置股票、债券、商品等,穿越牛熊。
达利欧模型示例:
4、凯利公式(激进型)
公式:f = (bp - q) / b (f=仓位,b=赔率,p=胜率)
适用:适用于胜率和赔率可量化的短期策略,帮助计算最优下注比例。
五、构建你自己的动态再平衡系统
三步实操指南:
1、测评风险承受能力:通过问卷确定自己是激进型、平衡型还是保守型,据此设定权益类资产的上限。
仓位系数 = 总分 ÷ 21(满分)
>0.7 → 激进型(股票仓位≤80%)
0.4-0.7 → 平衡型(股票仓位≤60%)
<0.4 → 保守型(股票仓位≤40%)
2、设定初始资产配置:根据风险画像,将资金分配到股票、债券、现金等不同类别中,并设定好各自的目标权重。
3、制定再平衡触发规则:
定期再平衡:每季度或每半年,将各类资产比例恢复至初始目标。
阈值再平衡:当某类资产因涨跌幅过大,导致权重偏离目标超过一定比例(如±15%)时,立即触发再平衡。
结 语
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抓住每一次上涨,而在于在潮水退去时,你依然能体面地站在沙滩上。投资之难亦是如此,交易不在于一时之暴利,而在于长期稳定之盈利。再平衡和仓位管理,是专业投资者与业余爱好者之间的一道分水岭。它无关市场预测,而关乎风险控制、投资纪律和系统化思维。
放下对“精准抄底逃顶”的执念,通过一套科学的系统来约束情绪,化复杂为简单。这,或许才是我们走向长期盈利的、最可靠的那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