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吃午饭时,妻子莫名其妙地说——杨振宁去世了。
对这条消息,我并不感到很大震惊,毕竟杨振宁教授活了103岁。我奇怪的是妻子传达信息的语气,有一种惋惜,还有一种“不自信”的感觉。
之前,我对杨振宁先生的印象就停留媒体报道上——他获得诺贝尔奖、娶一位年龄差很大的妻子。我有点接受不了他加入美国国籍,但是2015年,他恢复了中国国籍。
我也是狭隘的人,评判标准摆脱不了世俗的影响。如果他没有取得这么大的成绩或奖项,我们会要求他这样那样吗?
如果我获得了诺贝尔奖,我会经得住各种“糖衣炮弹”吗?我早就露出我的“花花肠子”了——各种奢侈、各种艳遇。我还会继续研究、做学问、讲课吗?肯定不会啦!哪里有讲座,我就去,拿钱就不用说了,说不定还能有“奇遇”。
看到下杨振宁本科论文的题目《群论与多原子分子振动》,我就不敢说我对量子力学有多了解了,更不敢研究量子或相对论了。我现在有互联网、并行计算等工具,可能也写不出这样的论文。看到“群论”,我就已经“晕过去”了。
初二,我们开始学《物理》。我当时还是有兴趣的,因为我竞赛获奖了。高中,我通过了学校物理竞赛选拔,也参加了学校的辅导,但是就是没有竞赛获奖,初赛就淘汰了。当时我感觉数学跟不上,思维也跟不上了。那时,我也慢慢地感觉我并不是物理“奇才”。
高考收到录取通知书,看了朋友的专业——物理学,我当时还是有些羡慕的,但是家人说我报的专业好就业,我也这么认为——物理不能当饭吃啊!
杨振宁教授是有Taste——
学一个东西不只是要学到一些知识,学到一些技术上面的特别的方法,而是更要对他的意义有一些了解,有一些欣赏。
假如一个人在学了量子力学以后,他不觉得其中有的东西是重要的,有的东西是美妙的,有的东西是值得跟别人辩论得面红耳赤而不放手的,那我觉得他对这个东西并没有学进去。
如果没有Taste,而总是追求有用,可能很难走得远。
这段话,怎么感觉在说我,我总是请“高手”写文章,追求“速成”的名与利(阅读量、关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