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你人生中唯一不能错过的牛市!
从港股科技(中概股)说起。
很多朋友说港股科技走势不好,不如A股和美股。可我看了下涨幅,也不是你们说的那回事啊。
今年恒生科技上涨34%,中国互联网50上涨39%,港股通科技上涨47%。
而A股主要宽基年内涨幅在15%~20%,美股纳指涨幅为18%。
从数字上讲,港股科技股今年的收益其实远超A股和美股。
之所以很多朋友体感不佳,核心原因是什么呢?
是因为去年恒生科技3000点他们不信,今年涨到4000点还是不信,5000点依然不信,一定要等到6000点才信。
你每次都要等指数翻倍了再信,再买入,还要求买入后继续大涨,这可能吗?这现实吗?这梦能醒醒吗?
其实,如果你现在持有,也没有什么好担心或难受的。
港股科技的估值水平见下表。整体市盈率PE在10~25倍。
而美股科技的估值水平已经来到了20~50倍。
A股科技股都不用参与比较了,各种50~100倍。
而且从业务范围上讲,能真正对标美股科技,也只有港股科技。比如社交上,腾讯对标Meta;电商+云业务上,阿里对标亚马逊。A股这边都找不到能对标美股的科技巨头。
有一说一,美股科技股的净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以及利润增速,确实要优于港股。
可是,任何基本面的观察都不能离开估值。
现在美股科技的估值是港股科技的2倍。这里隐含了一个逻辑,那就是:
即使接下来数年美股科技股的利润以15%的速度高速增长,港股科技股的利润0增长。也需要整整6年,也就是2031年,美股科技的估值才能跟港股科技完全打平。
因此,估值依然是一种非常强大的保护。
本来我想再写写中美科技股资产负债表的差异,包括外卖大战等事情的演化。
后来想想,我觉得说这些还是小了,格局小了。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呢?
我觉得是AI时代的巨大变革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汽车时代来临,马车夫就失业了。当然,在那个年代马车夫学个汽车驾驶,难度并不大。
可如今这个时代,社会分工更加精细和前沿,学习新技术的难度越来越大。AI研发岗位背后,是你连名字都看不懂的技术壁垒,是细分到极致的行业鸿沟。
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随着AI的发展,一小部分拥有数据、算法和算力(即新的“土地”)的科技精英,会掌控绝大多数核心生产资料,从而主宰绝大多数普通人(新的“佃农”)。
其实,现在已经能看到这种分化。顶级的AI员工年薪过亿,而另一头是低阶程序员的裁员。更别说在经济转型大趋势下,建筑等传统行业的迅速没落。
唯一能跟上时代的路径是什么?
那就是持有核心生产资料,即科技巨头的股票。
至于未来剩下的还是不是今天这批科技巨头,还真不一定。但大概率还是以这些公司为主。
以历史更悠久的美股科技股为例。从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革命,到2010年的移动互联网革命,再到今天的AI革命。
某些明星科技股因为种种原因已泯然众人矣——比如市值曾一度排第一的思科,掌握互联网入口的网景公司,以及在电脑核心处理器领域也曾如日中天的英特尔等等。
可多数互联网科技巨头一直强大到了今天,并继续成为当今世界的弄潮儿。现在的英伟达、微软、苹果、亚马逊和谷歌,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那会儿就已经是巨头了。
港股科技也是如此。腾讯、阿里、百度和京东,20年过去了,还是这批公司。无非是座次变一变,又增加了少许新贵。
包括在这股AI浪潮中,开发芯片、布置算力、研究算法、拥有数据场景的,依然是这批公司。
如今市场押注的主要也是科技巨头,头越大越好。因为从逻辑上讲,科技巨头的资源更强大,在AI上的产出效率更佳。
比如为什么港股通科技(港股通科技ETF基金,159101)今年涨幅46%,要超过恒生科技的33%。
我看了下指数基金小程序。差异的主要来源还是对科技巨头的持仓比例。
港股通科技的
主要持仓股和比例如下图。其对单只科技股的持仓比例超过15%,而恒生科技里
单只科技股的持仓比例不超过10%。
事实上,腾讯、阿里和小米等巨头们今年的涨幅都要好于港股科技整体。
最后回到今天的市场,港股科技股又跌了。可那又如何呢?
某种程度上讲,要珍惜短期内不涨的机会。这是给普通人留出的上车窗口,虽然这个窗口已远没之前那么低了
记住,如果AI成真,这很可能是你人生中唯一一次不能错过的牛市。
报下格指1.96,投资机会为B-(投资机会从好到差为S、A、B、C、D)。原创不易、干货更难,还望大家多点赞、在看和分享支持。你的支持是我更新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