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后的A股市场可谓是跌宕起伏,节后首个交易日(10月9日)上证指数一举突破3900点,创下近10年新高,然而市场亢奋的情绪仅维持了1天,自10日起便接连回调3个交易日,前期领涨的高位行业大幅调整,给大伙儿当头泼了一盆冷水。
那么,造成市场波动加剧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该如何管理波动下账户的风险?接下来,一起来找找问题的答案。
市场为何波动加剧?
01 获利资金回吐压力积聚
自今年4月的阶段性低点以来,A股开启了一轮明显的反弹,至今已积累了一定的涨幅,像科技等热门的领涨赛道已经积累了不少获利盘。当指数冲上近10年高位,部分资金会有短期获利了结的需求,这种需求放大了市场的抛压,一旦有点风吹草动,就会导致行情在关键点位出现剧烈震荡。
02 外部环境冲突形成扰动
当前全球宏观环境依然复杂,地缘冲突、美联储降息变动等因素,都会对全球市场包括中国市场产生影响。特别是10月以来,中美双方在船舶费用、稀土出口管制、反垄断等多个方面摩擦增多,国庆节后美国声称将采取更为强硬的对华关税政策,这些消息或阶段性影响市场表现,形成扰动。
03 内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
进入四季度,A股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有所增加。10月下旬将迎来上市公司三季报的密集披露期,这无疑会影响投资者对相关行业的预期。此外,10月中央还将召开重要会议,政策面的走向备受市场关注。这些不确定性,也让部分资金选择在市场和政策明朗之前保持谨慎。
当波动成为常态,如何应对?
像节后这种大起大落的市场走势,其实在近2个月里并不罕见。自从上证指数站上3800点,加剧的波动似乎已经成了市场的常态。
既然波动已成常态,那么,我们的应对重点就不该放在猜测市场的涨跌上,而是要构建起一套能帮我们穿越波动的投资体系。具体来说,可以从心态、仓位、方向、策略4个方面来思考。
01 投资心态:做好预期管理
无论处于牛市还是熊市,市场的波动都不可避免,因此我们需要提前做好心理预期的管理。
除了认识到短期波动是股市的固有属性,在实践上,我们还可以适当减少查看账户的频率,通过设置“投资冷静期”等方式,有意识地屏蔽市场噪音。
行为金融学研究发现,查看账户频率与投资焦虑感正相关。频繁查看账户,去看市场的涨跌起伏,很容易让人产生恐慌或贪婪的情绪,从而引发不理性的投资冲动。此时,我们不妨“以静制动”,避免对账户过度关注,建立长期视角,提升自我定力。
02 仓位管理:合理控制仓位
合理的仓位,是风险控制的核心。在波动加剧的环境中,最好尽量避免出现“空仓”和“满仓”这两种极端的情况。
空仓会让人错过市场上涨的机会,踏空行情;而满仓虽然能在市场上涨时获得较高的收益,但一旦遇上下跌,损失也会很大,而且还没有多余的资金可用于补仓,反而更显被动。
更合理的方案,应该是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和投资目标,将资金分配到不同的大类资产中去,使用金字塔式加仓/减仓的方法,控制仓位升降的节奏。
03 投资方向:两个方向值得保持关注
尽管市场整体波动,但仍然存在结构性的机会,我们可以重点关注符合国家战略发展方向、具备长期增长潜力的领域。
例如科技成长方向,由景气和流动性驱动的泛科技领域,包括AI及其应用、算力和半导体、创新药等等。这些赛道尽管短期可能因估值、政策等出现波动,但中长期来看,国产替代和技术突破的逻辑没有改变。
除了新兴科技,制造升级方向同样蕴藏机会,我们可以关注“反内卷”政策引导下,具备全产业链技术优势与产能优势的先进制造与传统工业。
04 配置策略:避免单一持仓
波动加剧时最忌持仓单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资产配置策略,构建合理的投资组合。像下面列举的“核心-卫星”策略、杠铃策略、股债再平衡策略等,都是十分常见且有效的策略。
“核心-卫星”策略
将大部分资金投向波动相对较小的“核心”资产(如中证A500等宽基指数或“固收+”基金),保证组合的稳定性;同时将小部分资金投向高弹性的“卫星”资产(如科技、医药等行业主题基金),提高进攻性。
杠铃策略
将资金集中于两个极端的资产,一端是风险较低、波动较小的资产(如债券基金、货币基金等),另一端是风险较高、收益潜力大的资产(如科技成长类基金等),在保证一定安全性的同时博取超额回报。
股债再平衡策略
将资金按固定比例(如60%股票基金+40%债券基金)分配,并定期(如每年或每半年)调整组合比例。例如当股票基金上涨,导致组合变成了“股70%+债30%”,那便卖出一部分股票基金,恢复初始的配比。这种策略能自动实现“低买高卖”,避免情绪化决策。
市场的波动无法避免,但通过调整心态、管理仓位、选对方向和善用策略,我们可以将它从“焦虑之源”,转变为“收益之友”。投资路上,不必惧怕波动,而应该学会如何管理波动。
$广发先进制造股票发起式A(OTCFUND|014191)$$广发先进制造股票发起式C(OTCFUND|014192)$$广发新兴成长混合A(OTCFUND|002125)$$广发新兴成长混合C(OTCFUND|018291)$$广发成长启航混合A(OTCFUND|018835)$$广发成长启航混合C(OTCFUND|018836)$$广发中证军工ETF联接C(OTCFUND|005693)$$广发量化多因子混合A(OTCFUND|005225)$$广发恒生科技ETF联接(QDII)C(OTCFUND|012805)$$广发中证A500ETF联接C(OTCFUND|022425)$
《广发投资进化论》栏目由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发基金”)员工撰写,内容引用信息来自公开资料,我们力求但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请读者仅作参考,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栏目所载观点、结论及意见仅代表在报告发布时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广发基金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与交易决策依据。对于任何因使用或信赖本栏目内容而造成(或声称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基金投资有风险,投资须谨慎。本栏目内容版权仅为广发基金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广发基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本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