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牛市再次伟大!
先说市场。
话说今天开盘前,辣个男人就有TACO(临阵退缩)的迹象。其实甭管有没有TACO,当你关注关税的时候,你的逻辑出发点就错了。
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关税战影响的是宏观基本面,从而影响公司盈利,进而影响股市。
下图是A股和港股今年的股价上涨拆解。深蓝色代表股价上涨来自于估值拉升,浅蓝色代表来自于盈利增长。
很明显,A股和港股今年就没啥盈利增长,全靠估值拉升
换言之,本轮牛市目前为止也不是基本面型牛市啊。你却要因为宏观基本面而担心暴跌。
思考的出发点就错了。
迄今为止,本轮牛市依然是资金面牛市,而且主要是靠机构资金入市。
根据今年初的**文件精神,大型国有保险公司每年新增保费的30%都要投入A股。而存量的36万亿保费,投向股市的比例要从13%提升到15%~20%。
这里可以算一下。
2024年大型国有保险公司新增保费2.8万亿元。今年就算不增长,保持新增2.8万亿。按30%比例投入A股,那就是0.84万亿。再考虑上存量保费对A股的加仓,保险资金今年大约要买入1万亿的A股。
公募基金这边,文件精神要求,对A股的持有量每年增长不低于10%。而截止2024年底,公募对A股持股接近6万亿。这意味着今年内就得买入6000亿。
买入的方式是多样的,比如上个月又出个新规定:公募基金如上报成立纯债产品,不好意思,严格限制。要是上报二级债基(也就是名字叫债基,但实际会配点股票),加速批准。因此,基民就算买了债基也会变相入市。
保险+公募,今年对股市的强制加仓,至少会有1.6万亿。那么这1.6万亿作用有多大?
我就这么说吧。
2700~3300点,国家队是市场唯一的多头。2023、2024和2025年,分别买入了2000亿、7000亿和2000亿,一共1.1万亿。
这3年的1.1万亿抄底,就吃完了3300点以下,特别是3000点以下所有的动摇筹码。
3300再往上,国家队极大概率没有参与。等ETF年报出了,我们可以直接看股东数据验证,但侧面数据很明确,就是没有参与。
很显然,参考国家队资金对市场的托底作用,保险和公募机构的1.6万亿也足够把市场从3300点一路推上3900了。
事实上,最近半年的大涨,上交所新开个人账户数和历史相比并不多,甚至处于相对中低位。反而是机构开户数达到历史高位,下图蓝线。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感觉周边的亲朋同事对股市的情绪并不高,但市场却能一路上涨。
而机构资金的买入方式很明确。以「锁仓 + 分批加仓」的稳健策略为主,直接把近半年的A股带出了美股慢牛的感觉。
最后回到今天的市场。如果你是保险和公募等机构的高管,你有源源不断的资金进来,而且这些资金天生得买股票,有相应的指标要求。甚至很多指标已经成为了你个人的考核指标,和你的收入挂钩。你会怎么做?
那就是买入,无脑买入!
绝不是不买,而是缓买、有策略地买、有计划地买,不跌定投买,小跌小买,大跌大买,让先买带动后买,让想买带动不想买,让敢买带动不敢买
这么个买法,不代表不会跌,也不代表还能暴涨。
毕竟,市面上也不止保险和公募资金,还有私募、外资和散户等等。以及大股东减持和IPO等离场型资金(不过这俩现在处于被相对限制的状态)。各路资金的想法都不太一样。
重点是,在机构这个每年1.6万亿的买入强度,以及逢跌抄底的买入思路下,暴跌就很难。
到这或许有朋友会吐槽:机构入市带着行政化指令的痕迹。但吐槽前不妨先算笔账。
你说3800~3900点到底高不高?
小盘股我不好说,但至少沪深300等大盘股的股息率还有2.5%,比银行存款高,比10年国债高,比房租收益率高。这是过去20年熊市才会出现的罕见情形。
这么看,你觉得谁才是大冤种?是在股市积极配置的机构,还是把资产大量配置在更低收益率的存款、国债和房子的你?
当然,等到4500点、5000点以上那确实是高位筹码。谁会在高位买入,谁会接最后一棒呢?
我不知道。
我只能说,国家队和机构不太可能会是最后一棒。
现在还没买入、还在犹豫、还在拿闲钱炒股买基的散户就是最后一棒!
报下格指1.96。投资机会B-,如果继续跌,投资机会回升到B+(投资机会从好到差为S、A、B、C、D)。原创不易、干货更难,还望大家多点赞、在看和分享支持。你的支持是我更新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