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科技圈,一天一个重磅消息。
在今天2025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一下子甩出7个大模型,并且对AI发展演进路径、阿里云的战略以及未来的资本投入方向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说明。
信息价值很高,值得深度思考。
我们拆开来慢慢分析。
发布会看点最大的,是最新推出的Qwen3-Max正式版,性能直接对标GPT-5、Claude Opus 4这些世界顶级模型。
参数实在是没什么可挑剔的,用36万亿tokens进行预训练,在LMArena榜单上排名并列前三,性能甚至比GPT-5还要强上一些。
和其他模型一样,Qwen3-Max也分成了Instruct和Thinking两个版本。
Instruct版就是直接可以用的,主要功能体现在代码生成”和Agent代理能力上。
比较受关注的是Thinking版,从发出来的能力图来看,拿到了AIME 25和HMMT这两个难度非常高的数学推理竞赛题集满分,和GPT-5 Pro不相上下。
再加上Qwen3-Omni,Qwen3-VL,Wan 2.5-Preview & Qwen-Image,Qwen3-Coder,通义百聆,感觉阿里把通义家族全都拿出来亮相了。
从万亿参数的旗舰到能听会看的全模态模型,再到代码、视频、语音等领域的专才,一个分工明确、能力互补的AI矩阵已然成型。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阿里抛出了一个全新的战略定位,为了这个定位,还专门新创出了一个名词,全栈AI服务商。
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阿里云的目标不再是仅仅销售算力、存储等基础设施即服务。
它要从最底层的芯片、机房,到中间的分布式训练平台、大模型家族,再到上层的Agent智能体、行业解决方案,最后贯穿生态与商业化工具,形成端到端的交付与运维闭环。
听上去是不是有点太过庞大了?阿里为什么要启动这么大的工程呢?
因为向全栈转型,是供需两端共同推动的必然结果。
在上游,GPU、网络、能耗已成为AI发展的核心约束。
如果只提供PaaS平台即服务或MaaS模型即服务,很难向客户保证SLA服务等级协议达标,以及具备有竞争力的成本曲线。
唯一的解决方法,只有将数据中心的电力、液冷、网络拓扑到底层调度框架垂直整合,才能真正压低单token的训练和推理成本与延迟。
在应用场景上,具身智能、自动驾驶、工业仿真等Physical AI物理人工智能场景,高度依赖仿真、合成数据、训练、评估、部署的一整套完整平台化能力。
这就迫使云厂商必须进行软硬件联动优化。
从这个逻辑分析,我们就能看懂阿里继续对AI基础设施增加投资,规模将超过此前三年3800亿的原因,也可以看清阿里云与英伟达合作的本质。
你以为这就完了?
还没有。阿里又提出了一个更具有颠覆性的概念,ASI超级人工智能。
我们现在说的最多的叫AGI,也就是通用人工智能,目标是达到或者接近人类专家的平均或前沿水平。
而ASI超级人工智能就不一样了,它的目标是所有能力都显著超越最优秀的人类。不仅能解决问题,更能提出新问题、自我迭代和进化。
那么,会怎么发展呢?
答案是三步。
第一步,学习人类。过去几年AI发展的主线,是大模型通过学习海量数字化的人类知识集合,涌现出泛化智能,具备了理解、问答和初步推理的能力。
现在顶尖大模型在各类测试中已经逼近甚至超越了人类顶级水平,标志着这个阶段已基本完成,为AI进入真实世界打好了基础。
第二步,辅助人类。这是当前AI正所处的阶段,同时也是Agent概念爆发的根源。AI不再局限于语言交流工具,开始在工具和编程上突破。
第三步,超越人类。在这个阶段,AI的能力已经强大到能为自身升级搭建训练环境、优化数据流程甚至改进模型架构,通过与真实世界持续交互、获取反馈并实现自我修正与智能升级。
听上去是不是有些科幻的味道了?
实际上这是可以通过一条清晰的工程路线图实现的。
想要实现超级人工智能,绝不仅仅是靠某项技术单点突破那么简单,必须由算法、数据、基础设施、安全治理四者联动,相辅相成,构建出一套完整的系统工程。
太复杂的内容这里就不多说了,简单来说就是要让算法更聪明、数据更有效、基础设施从对话变成行动,安全治理做好约束。
分析了这么多,从投资角度看,这场发布会有什么影响呢?
最大的影响就是阿里本身了。
港股市场来看,阿里巴巴股价狂飙9%,今年累计涨幅超过115%,是当之无愧的大牛股。
美国那边的华尔街科技女股神木头姐,更是在时隔四年后重新建仓阿里巴巴。
对于阿里生态来说,我们在看到拉动服务器、液冷、光模块等AI新基建全链条长期景气度的同时,还可以关注下AI软件端的进展速度。
所以我也近段时间提醒各位必须持有港股,哪怕是ETF基金,今日阿里又放出消息与英伟达合作发展物理AI了,操作上持有ETF的卖身不卖筹,坚持定投,港股势必涨到你不敢相信!
回到市场。
今天是9月24日,牛市启动已经整整一年了。
这一年中,中国资产领涨全球,创业板指翻倍,科创板指涨幅126%,连大盘都涨了40%。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牛市中,有1435只个股股价翻倍。这意味着,市场中平均每4只股票,就有一只翻倍股。
A 股总市值从 77.78 万亿元增长至 113.72 万亿元,一年间增长近 36 万亿元。按照目前 A 股个人投资者持有市值约占总市值三成计算,个人投资者持股市值合计增长约 10.8 万亿元,相当于 2.4 亿股民人均盈利 5 万元。
比数字更深刻的,是我们看到了新旧经济动能的切换。
一年前,全市场万亿市值公司只有9家,主要来自银行、非银、石油石化等传统板块。现在,这个数量扩容到13家,我们不光看到了宁王重回万亿阵营,更看到了电子双巨头也昂首迈入这个行列。
电子行业总市值,也顺理成章地超过了银行,登顶A股。千亿市值俱乐部新增的55家公司,也清晰地画出了从银行、非银、石化,向电子、生物医药、计算机等新经济板块切换的轨迹。
这一轮如果没有在科技主线,很有可能是没有赚到钱的。
当前市场来看,虽然指数今天上涨31点,保住了我的四维交易系统判断的周线主涨段结构,但我还是要提醒大家,不要过于乐观,如果不能突破前面的3899高点,恐怕还要震荡盘整一段时间。
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作是市场为后续冲击4000点第二目标位,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