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21 09:31:23 天天基金Android版 发布于 广东
物质与暗物质的比例及“不变”的本质

一、当前物质与暗物质的比例:基于多探针观测的精确约束




根据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重子声波振荡(BAO)、超新星测距(SN Ia)等多信使观测的综合分析(以普朗克卫星2018年最终数据为核心),普通物质(重子物质)约占宇宙总能量密度的4.9%(≈0.049,置信区间±0.1%),冷暗物质(CDM)约占26.8%(CDM≈0.268,置信区间±0.3%)。两者的直接比例约为 1:5.5(4.9% ÷ 26.8% ≈ 0.183)。




这一比例是当前宇宙(约138亿年)的瞬时快照,其成立依赖于标准六参数CDM模型(包含宇宙学常数、冷暗物质、哈勃常数等参数)。若采用扩展模型(如动态暗能量或非冷暗物质),参数可能有微小偏差(例如,若暗物质含热组分,CDM的上限会略降低)。




二、比例“不变”的深层机制:同步演化与动力学解耦




用户常误解“比例不变”为绝对恒定,但实际是两者能量密度随宇宙膨胀的演化速率完全一致,且无显著相互作用导致粒子数或能量转移,因此其相对比例得以长期保持。以下从物理机制、观测约束和历史演化三方面展开:




1. 能量密度的同步稀释:相同的“绝热膨胀”命运




普通物质与暗物质均属于非相对论性流体(粒子运动速度远低于光速),其能量密度随宇宙膨胀的演化规律严格一致:




- 普通物质(重子):由质子、中子等粒子构成,粒子数在大爆炸后基本守恒(除大统一相变期间的拓扑缺陷产生外,可观测宇宙内的净重子数近似守恒)。因此,其能量密度随宇宙体积增大而稀释,与尺度因子 a 的三次方成反比( \rho_b \propto 1/a^3 )。


- 冷暗物质(CDM):主流模型假设其为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或不参与相互作用的稳定粒子(如轴子),粒子数同样守恒(无显著湮灭或产生)。因此,其能量密度同样遵循 \rho_{\text{CDM}} \propto 1/a^3 。




由于两者的能量密度均以相同的速率( 1/a^3 )随宇宙膨胀稀释,它们的相对比例( \Omega_b/\Omega_{\text{CDM}} )在演化过程中保持恒定。这种“同步稀释”本质上是两类物质具有相同本征压强(压强 p \approx 0 )的非相对论性流体的共同特征,体现了宇宙膨胀对所有非相对论性组分的对称影响。




2. 无显著相互作用的实验证据:从微观到宏观的双重约束




普通物质与暗物质的相互作用极弱,无法通过电磁力、强核力或弱核力(除引力外)发生能量或粒子交换。这一特性由以下多维度观测共同支持:




- 微观尺度:直接探测实验:地下暗物质探测器(如XENONnT、LUX-ZEPLIN)通过寻找暗物质粒子与原子核的碰撞信号(核反冲),已将散射截面上限压低至 \sigma < 10^{-45} \, \text{cm}^2 (约为电磁相互作用的 10^{-38} 倍),排除了强自相互作用或与普通物质的频繁耦合。


- 宏观尺度:子弹星团观测:该星系团碰撞事件中,可见物质(热气体)因电磁相互作用受阻力偏离原方向,而暗物质晕仅通过引力作用保持原轨迹(通过引力透镜效应观测)。这一分离现象直接证明暗物质仅参与引力相互作用,无显著非引力耦合。


- 宇宙学尺度:CMB与大尺度结构:若暗物质与普通物质存在显著相互作用(如湮灭产生光子),会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留下特征信号(如额外光子背景),但普朗克卫星未探测到此类异常;同时,大尺度结构的形成速率与CDM模型预测一致,未因相互作用而偏离。




因此,普通物质与暗物质的粒子数和能量在宇宙演化中几乎独立,无显著转移或转化,确保了其比例的稳定性。




3. 早期宇宙的“比例锁定”:初始条件的化石记录




在宇宙早期(如大爆炸后约38万年,CMB形成时),普通物质与暗物质的能量密度已基本确定:




- 普通物质的总量:由大爆炸核合成(BBN)固定——轻元素(如氢、氦)的丰度直接反映了当时普通物质的密度(例如,氘的丰度与重子密度呈强相关性),观测到的轻元素比例与≈0.049高度一致。


- 暗物质的总量:由早期宇宙的引力不稳定性(如原初密度涨落)决定。暗物质因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可更早聚集形成引力势阱(比普通物质早约1亿年),吸引普通物质坍缩其中。两者的总量在早期宇宙中即形成固定比例(约1:5.5),而后续演化中因同步稀释,这一比例得以延续至今。




三、未来是否可能变化?前沿理论与观测的挑战




尽管当前比例稳定,未来若出现以下情况,物质与暗物质的比例可能被打破:




1. 暗物质衰变:未被证实的理论可能




部分超对称模型预言,最轻的超对称粒子(LSP,如中性微子)可能是暗物质候选者,且具有极长寿命( \tau > 10^{27} \, \text{秒} ,远超宇宙年龄)。若此类粒子衰变,其能量可能转化为普通物质(如夸克、轻子)或辐射(如光子、中微子)。此时,暗物质总量减少,普通物质比例上升,导致比例变化。然而,费米伽马射线望远镜(Fermi-LAT)等实验长期未观测到此类衰变的特征信号,目前无证据支持暗物质衰变的存在。




2. 物质-暗物质耦合:新兴理论的探索




近年提出的“变色龙理论”(Chameleon Theory)假设存在一种极短程的第五种力,允许暗物质与普通物质在强引力场(如星系中心)中发生微弱相互作用。这类模型可解释“暗物质缺失”等异常现象,但尚未被实验验证(如Et-Wash实验对第五种力的限制)。若未来发现此类耦合,可能通过改变引力势阱的演化速率间接影响物质分布,但不会直接改变两者的能量密度比例(因两者均按 1/a^3 稀释)。




3. 修改引力理论:对“比例不变”的根本挑战




部分理论(如f(R)引力、标量-张量理论)通过修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基本方程,试图在不引入暗物质的情况下解释星系旋转曲线等现象。若此类理论成立,暗物质的“存在性”将被重新定义,其与普通物质的比例也将失去原本文中的物理意义。然而,这类模型需同时解释CMB、BAO、引力透镜等多信使观测,目前尚未形成自洽的完整框架。




总结




当前宇宙中,普通物质与暗物质的比例约为1:5.5(4.9%:26.8%)。这一比例的稳定性本质上源于两类物质具有相同的空间几何稀释律( \rho \propto a^{-3} ),且缺乏有效的能量交换通道。这种动力学解耦使得它们的相对丰度成为宇宙初始条件的“化石记录”——早期宇宙的核合成与大尺度结构形成过程,已在这一比例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未来,随着下一代观测(如欧几里得卫星、LSST大视场巡天)对宇宙膨胀历史与大尺度结构的更精确测量,以及地下实验对暗物质性质的深入探索,我们有望进一步验证这一比例的稳定性,或发现颠覆性的新物理。宇宙的“物质拼图”仍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人类继续书写。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