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AI应用,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DeepSeek、元宝、豆包这类通用大模型产品。实际上,AI应用并不等同于大模型。今天荣宝就跟大家来好好掰扯掰扯,把这误区给破了。
上期荣宝讲了,AI应用就是把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实际场景中,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和干活,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而大模型就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实现方式之一。
大模型本质上是具备海量参数的预训练模型,是AI应用的“能力基座”。它通过对大规模数据的学习,具备语言理解、逻辑推理、知识生成等通用智能能力。以DeepSeek、元宝、豆包等为代表的大模型,如同“智能大脑”,为各类应用提供基础算力支持。
如今,大模型厂商能力越来越强,有人担忧这种情况是否会逐渐侵蚀甚至替代AI应用?事实上,这种担忧忽视了具体行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要知道,大模型本身并不直接解决具体业务问题,它需要与行业数据、业务逻辑、系统架构深度结合,才能转化为实际可用的AI应用。
而那些深入具体行业的AI应用,它们不一定拥有自己的大模型,但它们是基于自己所处行业的专有技术、行业数据和工作流程,把AI技术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深入了解细分垂直行业客户的需求,用AI解决客户痛点。
总结来看,大模型与AI应用的差异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大模型缺乏行业知识与场景理解。尽管大模型在通用任务上表现优异,但它们缺乏对细分行业的深度认知。这些知识无法仅通过互联网公开数据获得,而是需要长期一线实践积累。大模型厂商既无精力,也无动力深入每一个细分领域。例如:
税务AI应用软件公司,需要理解税务相关的政策法规、地方细则、企业记账习惯等;
医疗AI应用软件公司,需要结合临床路径、诊断规范、医院信息系统等;
工业AI应用软件公司,需要适配工厂的设备型号、生产工艺、质量控制标准等。
其次,数据隐私与合规限制。某些行业(如财税、医疗、金融)涉及到敏感的数据,无法直接使用公有云API,简单来说,就是不能连接公开使用的数据库,防止敏感数据泄露。因此,企业会更信任已有服务商,要求私有化部署和数据隔离。垂直行业的AI应用凭借多年服务经验,更容易获得客户信任,满足合规要求。
第三,客户需求高度定制化,通用方案难以匹配。不同行业、甚至同一行业的不同客户,客户的需求都可能千差万别。垂直行业的AI应用能够提供灵活定制服务,而大模型厂商很难为每个客户做深度适配。例如,一家制造业企业的税务优化策略,与一家跨境电商截然不同;不同医院的信息系统、病历结构、诊断流程也存在差异。
最后,对于AI应用来说,大模型是“赋能者”,而非“替代者”。事实上,大模型对垂直行业的AI应用来说,更多是助力而非威胁。这类AI应用通过接入大模型,增强了自身产品力,而无需从零训练模型,反而降低了研发成本。例如,AI税务软件公司可借助大模型提升自然语言处理能力,更高效地解析政策文档;AI修图软件公司可利用大模型生成更精准的修图建议或设计灵感。
当前AI应用软件公司正处在一个洗牌阶段,竞争焦点不再是“有没有AI”,而是“能不能真正用好AI”。只有那些真正理解行业、善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企业,才能在这场浪潮中持续胜出。从投资的角度而言,具备行业洞察力、技术整合能力以及商业化落地能力的AI应用,才是真正具备行业壁垒和长期价值的领域。
当下,AI应用公司也许不如大模型厂商耀眼,但它们或许才是AI真正赋能产业、创造价值的“隐形利器”。在AI浪潮中,它们不仅不会被替代,反而有望借助大模型变得更加强大。
风险提示:1、本材料中的信息均来源于我们认为可靠的已公开资料,但本公司及研究人员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本材料所包含的信息或建议在本材料发出后不会发生任何变更,且本材料仅反映发布时的资料、观点和预测,可能在随后会作出调整。2、本材料中的资料、观点和预测等仅供参考,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个人推荐。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三大指数集体调整 A股再迎牛回头?#
#美联储降息25基点!政策重点转向#
#华为十大预测:算力将暴增10万倍#
#机器人迎新催化:马斯克将开专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