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是知名投资大师,被誉为“华尔街巫师”。在1977-1990年间 ,他担任当时全球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富达基金的基金经理,十三年平均投资回报率29%。
这位“华尔街巫师”提出的投资忠告尤其适合普通投资者借鉴:
一、散户具有巨大的优势
彼得林奇认为,散户们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原因,反而会会比“纸上谈兵”的研究更贴近市场。举个例子,有些散户在化工行业工作,他们能比职业投资人提前好几个月感知到行业变化,他们能最先知道最近产品好不好卖、赚不赚钱、行业龙头是哪家公司。
在麻省威尔伯雷市有一名消防员,他并不了解投资,但他发现镇上有两家公司不断扩大工厂,他就此判断公司经营状况不错,每年都在这两家公司股票上投入1000美金,五年后成了一名百万富翁。
相比职业投资人,普通散户没有考核周期,没有严格的清盘线和仓位要求,只需要用闲钱专注投资自己熟悉领域的龙头公司,坚持“好公司、好价格”,就可以获得良好的回报。
二、花15秒时间在资产负债表上
彼得林奇提到:我赚到钱的公司几乎都有良好的财务状况,所以审视资产负债表很重要。其实只需15秒就能看出一家公司的财务状况如何。如果一家公司资产负债表的右边一团糟、左边很可疑,那一定不值得投资。
平时我们看得最多的就是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反映一家公司每年的营收、成本、利润和现金情况。
常见的参考指标包括,毛利率和净利率高;净资产收益率高;现金流好、周转率高;资产负债率中低;合理的分红回报股东等。
三、要像你研究冰箱那样研究你要购买的股票
人们在购买冰箱前会提前做各种五花八门的测评攻略,对比多个品牌、型号、不同的线上线下平台,以确保自己买到一台高性价比的好冰箱。
但在买股票时,人们却变得很慷慨,就算是路边无意识听到别人交谈的股票代码,也愿意投入资金尝试。正所谓平时消费抠抠搜搜,金融消费慷慨解囊。
如果人们在这些股票上亏了钱,他们会埋怨量化收割,讽刺机构抱团。
但如果是买到了一台性能不佳的冰箱,人们反而会反思自己:早知道就多做点攻略了。
四、警惕远景型公司
彼得林奇告诉人们应该警惕远景型公司,指的就是成功几率很小,但故事好听,一旦成功就能有巨大回报的公司。
别人向你推荐这类公司时,往往会把你拉到一个僻静的角落,压低声音、故作神秘地和你说:“最近发现了一家很不错的公司。”
这类公司一般从事创新业务,通常没有盈利和历史记录,但一定都会有诱人的故事和“美好的未来”。
不管别人如何轻声细语地跟你描绘这家公司有多好、赚钱机会有多难得,如果还没有业绩你都要警惕。如果你实在觉得动心,可以把他们写在纸上,一年后再拿出来看看。
彼得林奇自己就曾经买过25家远景型公司,跟踪了它们5年,但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取得突破。
五、不要把增长和赚钱混为一谈
增长并不等同于未来一定能赚大钱。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就像一块磁铁,会吸引大量竞争者涌入,从而可能导致供给过剩。这些新玩家相信,只要市场增长得足够快,他们就能分一杯羹。
所以,投资并不能只做景气度,一个爆发式增长的行业很容易陷入价格战。一个增长缓慢且稳定,同时没有新玩家想进入的“无聊”市场,往往更理想。
六、永远有一些事让人担忧
我们来到股市,必须承担部分风险,如果你一直为这些事情担心,那还是应该把钱存在银行。
任何股票都可能会有意外。买之要想好最多愿意亏多少、想好跌了怎么处置。很多人买股票只想着要赚一笔,没做好吃瘪的心理准备,跌了就问“现在深套怎么办”,是很不成熟的表现。
投资需要容忍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我们能做的是坚持自己的投资纪律,敢于在出现好价格的时候下手,也敢于拥抱泡沫,中间的波动是考验,好公司会给你长期持有的底气。
七、投资其实很简单
彼得林奇说,要想做好投资,不用和复杂的公式打交道,只需要小学五年级的数学水平。
你要做的是找到一些你掌握很多信息并且能理解的公司,你不需要参与这些公司的战略经营,你要做的是成为他们的股东,把你的钱和这些公司绑在一起就行了。
我们真正需要的,根本不是快速盈利多少比例,而是过去的积蓄和将来的收入,有一个“性价比”较好的地方存放,长远看具有较大增值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