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扶持计划# 固收+基金业绩分化透视:股债跷跷板下的策略博弈2025年中国金融市场的"股强债弱"格局,让"固收+"基金这一稳健型投资品种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业绩分化。这一现象背后,是宏观环境变化、资产配置策略差异和基金经理投资理念碰撞的综合结果。
一、宏观环境与市场风格的结构性变迁2025年我国金融市场最显著的特征是"股债跷跷板"效应。随着沪指站上3800点,权益市场持续走强,而债券市场则因资金面趋紧与降息预期减弱而承压调整。数据显示,超600只纯债基金收益为负,86只基金净值回落超过1%。
这种结构分化使不同策略的"固收+"基金业绩南辕北辙。高权益仓位产品乘风破浪,部分产品下半年回报率超20%,而纯债主导产品则步履维艰,甚至陷入负收益困境。
二、资产配置策略的差异化选择"固收+"基金的本质是"固收打底,权益增强",但各家机构对"+"的理解和执行却大相径庭。
高弹性策略:部分产品大幅提升权益资产配置,股票仓位甚至超过40%,可转债仓位高达70%-90%。这些产品重点布局TMT、军工、医药等行业及中小市值股票,成功捕捉科技股上涨红利。如华商双翼A通过重仓新易盛、中际旭创等个股,实现了40.72%的年内回报。
低波动策略:另一些产品则坚守债券底盘,维持低权益仓位,主要配置利率债和信用债。如方正富邦鸿远A以利率债为主,股票及可转债投资维持在低位,其重仓债券组合久期长达19年以上。在债市调整背景下,这类产品近期表现不佳。
三、可转债市场的双刃剑效应可转债作为"固收+"基金的重要收益增强工具,在今年市场上扮演了双重角色。一方面,中证转债指数年内上涨4.62%,为早期布局的产品带来了可观收益;另一方面,转债估值攀升至历史高位后,随着权益市场调整出现压缩,部分绝对收益资金选择止盈离场,又加剧了净值波动。
8月下旬以来,主要转债指数显现见顶迹象,在"股调债不涨"的行情下,"固收+"基金净值波动加剧,近两周部分产品跌幅超6%。
四、投资理念与客户需求的分野业绩分化的背后,也是投资理念的差异。部分基金经理倾向于"趋势追随",在股市向好时提高权益占比以增厚收益;另一种则坚持"风格恒定",忠于产品初始风险收益特征,不随市场波动大幅调整仓位。
客户需求本身也存在分化。除高弹性产品外,低波类"固收+"产品在市场端的需求一直比较显著。近年来,量化增强策略的"固收+"产品作为新增力量,也受到了不少投资者的关注。
五、展望与启示对于"固收+"基金而言,动态平衡能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基金管理人需要根据股债市场的走势变化,灵活调整股票和债券的配置比例,在股市向好时适当提高权益资产占比,在债市更具优势或股市面临较大调整压力时,增加债券资产配置。
投资者也应理性看待"固收+"基金的收益与风险特征。既要认识到其能够在纯债基础上增厚收益的优势,也不能忽视其因包含权益资产而面临的净值波动风险,避免盲目追求高收益而忽视潜在风险。
"固收+"基金的分化现象反映了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正在走向成熟与专业化。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产品满足不同投资者需求,正是市场深度发展的体现。未来的"固收+"市场,将更加考验基金管理人的大类资产配置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也只有那些真正具备多元资产投资能力的机构,才能在这场分化中赢得投资者长期信任。@天天基金创作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