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5-24 10:47:54 天天基金iPhone版 发布于 天津
修复行情中,A股资金面有何新动向?4月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A股在政策呵

#记录我的五月操作#

修复行情中,A股资金面有何新动向?
4月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A股在政策呵护与资金合力下迎来“V型”反转,稳市资金搭台驱动指数显著修复,叠加公募新规出炉,有望进一步优化行业生态。那么,近期市场资金面是如何演绎的?不同类型的资金有何新动向?哪些增量资金值得期待?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


一、稳市资金协同,ETF成重要载体
4月初,“对等关税”幅度超出市场此前预期,A股受拖累出现剧烈动荡。在市场情绪极度不稳定的情况下,大家都人心惶惶,担心股市会一路狂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央汇金公司明确了平准基金属性定位,充分发挥“稳定器”功能。它协同社保、险资等中长期资金积极入市托举市场,就像是给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带动市场情绪逐步回归理性,指数也随即进入上行修复通道。
在这波稳市资金入市的过程中,ETF成了“国家队”资金入市的重要运作载体。4月股票型ETF净流入约2064亿元,创下历史单月新高,这可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也成为驱动行情回升的重要支撑。你想想,这么多资金涌入ETF,就像给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让市场重新有了活力。
为什么ETF会这么受青睐呢?一方面,ETF交易成本低,交易效率高,能快速地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另一方面,它分散投资的特点,可以降低单一股票带来的风险。所以在市场不稳定的时候,“国家队”资金选择通过ETF入市,既能稳定市场,又能高效地进行资产配置。
当下,ETF的新发与报会仍维持着较高热度。基金公司都在加速布局,4月报会ETF产品数再度上台阶。其中,权益类ETF以科创综指、人工智能、自由现金流相关指数产品为主,这些新的ETF产品一旦发行成功,有望为相关板块注入增量资金,给这些板块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公募发行回暖又降温,新规带来新契机
从一季报来看,主动权益新发市场较上年已有小幅回暖,这让大家看到了市场复苏的希望。在市场逐渐有了赚钱效应,公募超额收益也慢慢回归的情况下,很多投资者又对主动权益基金有了信心,多只非红利的主动权益基金实现10亿元以上的新发规模,市场似乎正在慢慢变好。
但是在4月的波动市场中,主动权益新发市场又再度降温,就像刚燃起的火苗,被泼了一盆冷水。4月主动权益新发规模环比3月下降60.3%,这个降幅还是很大的。主要原因还是市场波动太大,投资者变得谨慎起来,不敢轻易把钱投到主动权益基金里。
不过,政策的引导让我们对主动权益发行市场又有了新的期待。5月7日,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求提升公募基金权益投资的规模与占比。同时,新规提出费率挂钩、基准约束与长周期考核等举措,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有望推动行业进入发展新阶段。
政策明确要求“促进加大权益类基金发行、销售力度”,并且在既有ETF产品快速审核的基础上,引导高效注册机制扩展至主动权益产品,这将显著提升备案效率。以后主动权益产品的发行速度可能会加快,投资者也能更快地买到心仪的基金产品。
新规明确要求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将管理人收益与相对业绩基准的超额投资收益深度绑定,这就意味着基金管理人想要多赚钱,就得努力提高基金的业绩,给投资者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未来基准选择也将成为市场博弈的关键点,投资者在选择基金的时候,也要更加关注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
在考核周期适当拉长的要求下,公募有动力推出更多适合长期持有的产品。以前很多基金考核周期短,基金经理为了短期业绩,可能会追涨杀跌,频繁操作。现在考核周期拉长了,基金经理就可以更从容地进行投资布局,选择那些真正有价值的股票长期持有,有利于驱动行业从“重规模重收入”走向“重收益重长期”,带动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


三、险资积极入市,多重因素驱动
近年来,险资成为资本市场重要的增量资金,这一点大家有目共睹。截至5月16日,险资年初至今已举牌上市公司15次,较往年同期增长明显,这表明险资在资本市场上越来越活跃。
险资积极入市,背后有多重因素。首先,监管政策持续鼓励长钱长投,年初证监会提出“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这就给险资投资A股指明了方向,也给市场带来了更多的资金预期。
其次,当前长债利率处于历史低位区间,把钱投到债券上收益不高。而权益资产的投资回报率相对较高,所以险资主动配置权益资产的需求愈发旺盛。为了让自己的资金实现更好的增值,险资就会加大对权益资产的投资。
此外,险资对于权益资产的增配主要由负债端增长驱动。近年来保险公司保费收入温和上行,今年1月保费收入虽增速回落,但2 - 3月改善明显。保费收入增加了,险资可用于投资的资金也就多了,保费收入回升有望为险资配置注入动能。
政策面上,5月7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高层表示将进一步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范围,近期拟再批复600亿元,将试点的整体规模将进一步拓展至2220亿元,推动险资参与基础设施、绿色经济、科技创新等长期项目;同时,调整偿付能力监管规则,将保险公司股票投资风险因子进一步调降10%,以鼓励保险公司加大入市力度。这些政策的出台,无疑给险资入市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从险资的持仓变化来看,一季度险资持有银行、交通运输仓位提升较多,环比去年年底提升1.3pct与1.9pct,公用事业、食品饮料仓位下降较多,环比分别下降1.1pct、1.4pct。这也反映出险资在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投资策略,不断调整自己的持仓结构,寻找更有投资价值的板块。


四、外资流向边际减弱,市场“以内为主”
根据EPFR数据,4月投资于A股的海外基金净流出509亿元,打破了2月、3月两个月连续净流入的趋势。这让很多投资者感到担忧,担心外资的流出会对A股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
但值得注意的是,4月7日、8日市场大幅波动期间,虽然外资成交占比有所提升,但并未明显流出。随着市场进入修复上行阶段的第二周,外资反而加速流出。这说明外资在市场波动剧烈的时候,并没有急于抛售股票,而是保持了一定的冷静。但在市场逐渐稳定后,外资却选择了流出,可能是出于自身投资策略的调整,或者是对全球经济形势的不同判断。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去年9月底市场反转以来,资本市场也呈现出“以内为主”的特征,外资成交额占全A成交额的比例趋势下行,外资流向对于市场的影响也边际减弱。尽管4月初外资成交占比阶段性提升,但从2月中旬以来整体维持6%左右,相比去年9月底以前占比8%下降明显。这意味着A股市场的走势越来越受到国内资金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我们在分析市场的时候,也要更加关注国内的各种因素。


五、两融资金先抑后扬,风险偏好回升
3月中旬两融规模突破21年5月的高点,一度逼近2万亿元的大关,这显示出当时市场的杠杆资金活跃度很高,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也比较高。很多投资者通过融资融券的方式,借入资金买入股票,希望能在市场中获得更高的收益。
但受海外风险扰动,4月两融资金净流出,就像一盆冷水浇灭了投资者的热情。4月两融资金净流出1322亿元,为2020年以来的单月第二大净流出。从行业资金流向上看,4月净流出居前的分别为电子、计算机、非银金融、通信、电气设备、机械设备等行业,这些行业大多是前期市场热点板块,两融资金的流出也反映出投资者对这些板块的短期担忧。
不过从4月下旬两融规模已经开始止跌企稳,五一节后三个交易日,两融转为净流入223亿元,杠杆资金的风险偏好回升。五一节后,电子、计算机、机械设备、通信、国防军工等行业的净流入规模居前,这表明投资者对这些行业的信心又逐渐恢复,开始重新加大对这些行业的投资力度。
两融资金的变化,也反映出市场投资者情绪的波动。在市场不稳定的时候,投资者会变得谨慎,减少杠杆资金的使用;而当市场逐渐稳定,投资者看到赚钱机会的时候,又会重新增加杠杆资金,追求更高的收益。


六、产业资本与个人投资者情绪分化
4月上市公司公告回购预案964起,占上市公司总数的17.8%,此外,根据公告日统计的回购情况看,4月上市公司回购140亿元,较此前明显提升。上市公司回购股票,一方面是认为自己公司的股票被低估了,通过回购可以提升股票的价值;另一方面,也是向市场传递一种信心,告诉投资者公司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4月产业资金净减持大幅收敛,这说明产业资本对市场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以前可能因为市场不好,产业资本纷纷减持股票套现,但现在随着市场的修复,产业资本减持的意愿降低了,甚至有些产业资本开始增持股票,这对市场来说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然而,4月上交所新增A股账户开户数192万户,较2月份284万户、3月份307万户下降,个人投资者参与资本市场的情绪有所减弱。可能是因为4月市场波动较大,很多个人投资者被市场的大幅涨跌吓到了,不敢轻易进入市场。也有可能是个人投资者对市场的未来走势不太确定,所以选择观望。
总的来说,4月以来A股市场资金面呈现出复杂的局面,各类资金的动向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政策的不断引导和市场的逐渐修复,我们有理由相信A股市场会吸引更多的增量资金,迎来更好的发展。投资者在这个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各类资金的动向,结合自己的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 。

@天天基金创作者中心 @天天精华君 @天天话题君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