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中,我们更应该关注外部世界还是内心世界?
大多数人可能会选择前者。关税变化、行业竞争、市场大涨大跌……这些话题牵动着投资者的神经。我们赚钱或亏钱,无疑会受到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
但是,如果我们向斯多葛学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取取经”,得出的答案可能正相反。
关注能控制的事物
爱比克泰德强调“从自身寻找所有的裨益和危害”,即把事物分为我们能控制的和不能控制的,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能控制的事物上。
例如,“几点出门赶飞机”是我们能控制的,“飞机是否会延误”是我们不能控制的。显然,改变自己的出门时间要比改变飞机的落地时间更现实,也更容易。
投资时,我们同样可以判断事物能否控制,做好鉴别分类。
其中,我们能控制的是自己的投资理念和投资决策。例如,是否认可并践行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选择定投还是一次性投资,资产配置方案保守还是激进等。
我们不能控制的是外部世界的变化,包括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例如,特朗普将如何调整关税政策,未来是否会降息以及降息多少,行业竞争格局如何演化,上市公司如何制定战略,A股明天怎么走等。
我们无法改变后者,相比之下,做好前者是更现实也更容易的选择。
目标的内在化
有时,能否控制的边界未必那么清晰——有些事物我们能控制一些,但又不能完全控制。
例如,在参与球赛的过程中,我们能通过努力训练增加赢球的机会,但最终是否赢球还取决于对手的实力,而对手的实力是我们不能控制的。如果我们把赢球设定为目标,这一举动并不会增加赢球的机会。相反,一旦开局不顺利,我们可能因此变得慌乱,破坏赢球的机会。
投资中,类似情形也很常见。例如,有些人的目标是年度收益率达到10%,而实际上,虽然我们能通过坚守投资纪律、做好投资分析增加胜算,但年度市场行情仍然是我们无法控制的。
此时,我们可以参考专业运动员的做法——他们往往专注于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最佳水平,并不惦记着对手有多强大。这便是目标的内在化。
投资目标也可以内在化。我们与其担心能否达到预期收益率,不如把目标设定为尽我们所能发挥到最佳水平,比如为一笔投资做多少准备,坚定持有多长时间等。
控制的“三分法”
至此,我们可以按照“三分法”,将投资中遇到的事物分为三种:可以完全控制的事物,无法控制的事物,以及只能部分控制的事物。
简单梳理后,我们会发现,许多人投资时的情绪波动,包括兴奋、意外、忐忑、焦虑等,大都来自于无法控制的事物。
相反,专注于能控制的事物,既可以按计划执行投资,不被外界信息牵着鼻子走,又可以收获内心的平静,不因投资影响生活。
当事物只能部分控制时,不妨为自己设定内在而非外在的目标,做好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

$广发创业板ETF发起式联接C(OTCFUND|003766)$$广发国证半导体芯片ETF联接C(OTCFUND|012630)$$广发多因子混合(OTCFUND|002943)$$广发北证50成份指数C(OTCFUND|017513)$$广发北证50成份指数A(OTCFUND|017512)$$广发国证新能源车电池ETF联接C(OTCFUND|013180)$$广发纳斯达克100ETF联接人民币(QDII)C(OTCFUND|006479)$$广发纳斯达克100ETF联接人民币(QDII)A(OTCFUND|270042)$$广发双债添利债券A(OTCFUND|270044)$$广发全球精选股票(QDII)人民币C(OTCFUND|021277)$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为投资者教育之目的而发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广发基金力求所涉信息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做出任何保证,对因收看本栏目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不承担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