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阅读会# 《竞争优势:透视企业护城河》我刚刚看了一遍,本书从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出发,删繁就简,选择进入壁垒作为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行重点阐述。因为作者认为进入壁垒能够支配其他力量。主要探讨了竞争优势的来源,评估方法以及如何在激烈的市场中获得成功。
作者身为经济学家和哥大的教授,其作品不免有些学术化,希望从变量最少的环境中找到确定性的结论,而现实的情况要更为复杂。另外本书的翻译也略显晦涩,但总体来说,书中还是有很多非常值得思考的观点。
对企业管理者来说,可以更好的评估竞争战略,比如是该管理好竞争优势,是该体面的退出,是该聪明的博弈,还是放弃幻想聚焦在高效运营上;
对投资者来说,可以更为理性的选择公司,能建立竞争优势的公司不多,可投的好公司也是稀缺品。
本书作者反复强调了竞争优势的局部性,但对上市公司来说,很难主动的保持局部的竞争优势。毕竟投资者都希望成长,管理者也都想着规模扩张,但现实却是,随着新产品、新区域、并购等不停扩张,即使规模扩大了,中小股东的实际回报却不一定得到提升,这是投资者要警惕的。
从市场地位、超额收益等指标判断出是否具有竞争优势,下一步就是分析竞争优势的来源。虽然我们总能看到很多企业分析,罗列出了一大堆优势,但书中提到真正的竞争优势只有三种:供给侧的竞争优势(成本优势)、需求侧的竞争优势(需求优势)、规模经济效益优势。除此之外,政府保护、先天的信息优势等在少数特定情况下也可能是竞争优势。

书中指的竞争优势,来自于相当长时间内的超额收益和稳定的市场份额。按书中所说,“竞争优势从本质上来说,是局部和特定的,而不是普遍和分散的。”
在现实的商业世界中,具有竞争优势是一种特例,是一种自然形成而非刻意为之的状态。对于大部分公司来说都没这种好命,身处无法建立竞争优势的行业,企业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高运营效率,而事实上也确有不少企业在较长时间内做的都远比同行好。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竞争优势或者说护城河的重要性。如果代入投资领域,我的理解是要把护城河更聚焦化为进入壁垒,没有进入壁垒的话,护城河就会被填平。巴菲特、段永平、老唐等大师,都在不断地追求好的商业模式,即卓越的企业,也就是说存在竞争优势的企业,这类企业就是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大船、优秀的企业。不同行业、不同的企业由于竞争优势的区别,经营效果上相去甚远,有点费力不挣钱,有的“躺赚”盆满钵满。我们做投资,也要学会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优先选择伟大的企业。@富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