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5-19 13:56:56 天天基金Android版 发布于 浙江
反差太大,每股收益5.8元,可下跌40%,会破发吗?

"业绩暴涨165%却股价腰斩,这家'印钞机'公司为何被资本抛弃?高估值、补贴依赖、机构跑路、散户踩踏的连环杀局正在上演。

一家公司年赚5.8元每股,业绩两年翻三倍,上市后股价却连续暴跌40%——这魔幻的剧情,正在A股真实上演。


这家公司2023年净利润暴涨165%,2024年继续增长21%,今年一季度又猛增61%,表面看简直是“印钞机”。


但它的股价从140元的高点一路砸到104元,市值蒸发超三分之一,连散户都懵了:“业绩这么好,怎么跌得比垃圾股还狠? ”


更离谱的是,它的流通盘只有3100万股,市值33亿,妥妥的小盘股。 业绩和股价的极端反差背后,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每股收益5.87元,乍一听很唬人,但资本市场从来不只看数字大小。


这家公司发行价虽然没有公开,但从140元的上市首日价格推算,其发行市盈率很可能超过40倍。 对比同行业平均25-30倍的估值,这价格直接透支了未来两三年的增长空间。


2023年半导体行业就上演过类似剧情:某芯片新股发行市盈率50倍,结果上市半年股价腰斩,只因行业周期转冷,业绩增速跟不上估值。


高增长能否持续,更是关键问题。


这家公司2022年净利润基数仅1.87元/股,低起点导致2023年165%的增速含金量存疑。 有分析师翻出财报细节:其2023年近30%利润来自一笔政府补贴,主业真实增长其实只有110%。


到了2024年,补贴退坡后,增速立刻下滑到21%。 如果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增速可能还要打折扣。


小盘股的高波动性,进一步放大了风险。


流通市值33亿,意味着只需几千万资金就能控盘。 上市初期,打新机构集中抛售,散户跟风卖出,很容易引发“踩踏”。


2024年某医疗新股流通盘28亿,上市首日换手率80%,随后一周内暴跌35%,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股价跳水,从来不是无缘无故。


从交易数据看,这家公司上市首日换手率高达78%,前五大卖出席位全是机构专用账户,合计抛售超5亿元。 这说明打新资金在上市第一天就集体“跑路”,根本没打算长线持有。


某私募基金经理透露:“现在注册制下新股供应量大,机构都是赚一票就走。 别说40%的跌幅,去年有只新股当天破发20%,我们照样清仓。 ”


散户的“羊群效应”更是雪上加霜。


股价跌破120元时,技术派投资者开始止损;跌到110元,融资盘被迫平仓;跌到105元,连长期投资者也扛不住割肉。


社交平台上,一位散户晒出交易记录:“140元追高,104元割肉,两个月亏了26万,再也不碰新股了! ”


这种连环抛售形成恶性循环。 2023年某消费股上市后,散户占比从80%飙升到95%,结果三个月内股价跌去50%,至今未回到发行价。


流动性枯竭让小盘股难以翻身。


这家公司日均成交额从上市首日的8亿元,缩水到现在的不足1亿元。 没有资金接盘,股价只能阴跌。


对比2024年的“爆雷”股,某地产公司日均成交额不足5000万元,股价一年跌了70%,流动性越差,下跌趋势越难逆转。


业绩增长再快,也怕行业突然“变天”。


这家公司主营高端制造设备,看似踩中“国产替代”风口,但细分领域已有产能过剩迹象。 2024年行业报告显示,其产品国内库存周期从6个月拉长到9个月,说明下游需求开始疲软。


某券商研究员指出:“去年同行扩产太猛,今年价格战已经打响。 别看它现在毛利率40%,明年可能直接砍到25%。 ”


政策风险更是悬在头上的剑。


2023年其净利润高增长,部分得益于地方政府的税收返还和研发补贴。 但随着财政支出收紧,2024年补贴金额同比下降15%,后续支持力度可能进一步减弱。


类似案例在新能源车行业早已上演:某电池企业2022年拿补贴赚得盆满钵满,2023年补贴取消后净利润直接暴跌60%。


客户集中度过高,埋下业绩“暴雷”隐患。


财报显示,这家公司前五大客户贡献了75%的营收,其中最大客户占比35%。 一旦大客户缩减订单,业绩就会断崖式下跌。


2024年某手机供应链企业,因大客户砍单,净利润从盈利3亿变成亏损2亿,股价暴跌70%。


市值33亿的盘子,在主力眼里就是“提款机”。


有游资人士透露:“这种小盘新股,我们通常上市首日对倒拉高,吸引散户接盘,第二天直接砸跌停出货。 ”2024年某环保股上市首日被拉涨44%,第二天跌停,第三天再跌停,散户根本来不及逃跑。


龙虎榜数据印证了这一点:这家公司上市次日,某营业部席位卖出1.2亿元,而该席位在上市首日刚刚买入8000万元,典型的“一日游”操作。


融券做空势力也在推波助澜。


上市首日,这家公司的融券余量就达到流通股的8%,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做空机构通过高频交易反复收割:先融券卖出打压股价,低位买回筹码,再制造反弹假象诱多,循环套利。


2023年某科创板新股,因融券余额占比超10%,上市一个月内被做空势力砸出11个阴线,跌幅达45%。


散户的“抄底心理”反而成了陷阱。


股价跌到120元时,有人说“腰斩必反弹”;跌到110元,有人喊“跌破发行价就是机会”。


但事实上,2024年83%的腰斩新股继续下跌,仅有12%在一年内回到原点。 某投资者在股吧哀叹:“我在100元‘抄底’,现在跌到80元,深套20%,割肉都下不去手。 ”


高市盈率发行是第一个危险信号。


即便按2024年5.87元每股收益计算,104元股价对应的市盈率仍有17.7倍,看似不高。


但同行业龙头市盈率仅12倍,且业绩更稳定。 2023年某新股发行市盈率15倍,结果上市后跌到10倍才企稳。


毛利率下滑暴露成本压力。


虽然净利润在增长,但其2024年毛利率已从43%降到39%,原材料成本占比从35%升至42%。 2023年某消费电子企业同样净利润增长,但因毛利率下滑5个百分点,股价半年跌了40%。


股东减持计划才是致命一击。


上市刚满三个月,这家公司就发布公告:部分限售股将在6个月后解禁,占总股本的25%。 这意味着近10亿市值的股票可能抛向市场。


2024年某生物医药股解禁前股价80元,解禁后直接跌到50元,至今未恢复元气。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