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财富金字塔尖的声音#
普通投资者该选主动型基金还是被动型基金?聊聊我的纠结与思考
最近和几个朋友聚会,大家又聊到了投资基金的事儿。有人端着酒杯,一脸兴奋地说主动型基金好,基金经理能帮咱们“挑股票、抓机会”,遇到厉害的经理,收益能翻着跟头往上涨;也有人摇着头反驳,觉得被动型基金才靠谱,跟着指数走,省心又省钱,不会被基金经理的“神操作”坑了。作为一个在投资路上摸爬滚打多年,交过不少“学费”的普通投资者,我也一直在纠结这个问题。今天就把我的想法和经历掰开了、揉碎了,跟大伙唠唠,到底该怎么选。

一、先搞清楚:主动型基金和被动型基金是啥?
还记得我刚接触基金那会,连这俩概念都搞不明白。主动型基金,说白了就是靠基金经理主动“操盘”。基金经理带着团队,每天盯着电脑屏幕,研究各种研报,跑上市公司调研。他们就像足球队的教练,根据场上形势随时调整阵容,觉得哪只股票或者债券有潜力,就把咱们的钱投进去。比如我之前买过一只主动型股票基金,基金经理经常调整持仓,有时候押注新能源,觉得这个行业前景广阔;有时候又重仓消费板块,认为消费是经济的稳定器。全看他对市场的判断,要是判断对了,基金净值蹭蹭往上涨,咱们投资者自然跟着高兴;但要是判断失误,那可就遭殃了。
被动型基金呢,最常见的就是指数基金,它不依赖基金经理选股,而是复制某个指数的成分股。比如说沪深300指数基金,它就照着沪深300指数的成分股比例来买股票,指数里有哪些股票、占多少权重,基金就跟着买。这就好比跟着导航走,只要导航路线没错,咱们就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像我定投的一只中证500指数基金,就是完全复制中证500指数的走势,指数涨它就涨,指数跌它就跌。不过现在的被动型基金也在不断进化,除了宽基指数基金,还有很多行业指数基金、主题指数基金,甚至有一些策略指数基金,通过特定的选股策略来编制指数,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我刚开始投资的时候,把主动型基金当成“万能钥匙”,觉得只要交给基金经理,就能躺着赚钱。结果买了几只后才发现,里面的门道太多了。有的基金经理风格激进,喜欢追涨杀跌;有的又过于保守,错过了很多机会。而被动型基金,一开始我觉得它太“死板”,涨得慢,后来才明白它的稳定才是最大的优势。

二、收益对比:谁能让钱包鼓得更快?
说到投资,大伙最关心的肯定是收益。我专门翻了翻这些年的投资记录,也研究了不少数据,发现主动型基金和被动型基金在收益上还真不好直接比,就像苹果和橘子,各有各的味道。
先说说主动型基金。运气好的时候,真能碰上“神操作”的基金经理。我有个同事前几年买了一只主动型基金,那基金经理眼光特别准,提前布局了半导体板块。当时半导体行业还没大火,很多人都不看好,但这位基金经理通过深入研究,发现了行业的潜力。结果没过多久,半导体板块迎来了爆发式增长,那年基金收益直接翻倍,同事笑得合不拢嘴,在办公室里成了“投资大神”。但这种好事可遇不可求,更多时候是“踩雷”。我自己就买过一只主动型基金,基金经理连续几次判断失误,持仓的几只股票接连暴雷。有一只股票因为财务造假,股价直接腰斩,基金净值也跟着大跌。最后不仅没赚到钱,本金还亏了不少,那段时间我每天打开账户都心里发慌。而且主动型基金的收益波动特别大,牛市的时候可能赚得盆满钵满,但熊市一来,亏得也比别人多。就像坐过山车,刺激是刺激,但心脏不好的真受不了。
被动型基金的收益就相对“中庸”。牛市的时候,它肯定跑不过那些押对宝的主动型基金,但熊市里也不会亏得太惨。拿我定投的沪深300指数基金来说,这几年虽然没出现过翻倍的情况,但每年都有一定的正收益,长期下来也能跑赢银行存款利息。而且指数有个特点,只要经济整体向好,它就会慢慢往上走。就像爬楼梯一样,虽然走得慢,但一步一步挺踏实。我记得有一年,股市行情特别差,很多主动型基金跌幅超过20%,但我的沪深300指数基金只跌了不到10%。后来市场回暖,它又慢慢涨了回来,最终算下来,那一年也没亏多少。还有一些行业指数基金,在行业风口来临时,表现也非常亮眼。比如前几年新能源行业火爆,新能源指数基金的收益甚至超过了很多主动型基金。但行业指数基金的风险也比较集中,一旦行业出现问题,跌幅也会很大。
我还专门研究过一些统计数据,发现过去十几年里,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确实有不少主动型基金能跑赢指数;但从长期来看,大部分主动型基金的收益反而不如指数基金。尤其是最近几年,市场越来越成熟,选股难度变大,很多主动型基金经理都很难持续战胜市场。这就好比在一场马拉松比赛中,一开始有些人跑得很快,但跑到后面,能一直保持领先的人少之又少,而跟着大部队(指数)跑的人,反而能平稳到达终点。

三、风险把控:谁能让我晚上睡得踏实?
投资这事儿,光想着赚钱可不行,还得考虑风险。毕竟谁都不想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血汗钱缩水一大半,那种滋味太难受了。
主动型基金的风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金经理。遇到经验丰富、能力强的基金经理,确实能帮咱们避开不少坑。我认识一位资深的基金经理,他经历过好几轮牛熊转换,对市场有敏锐的洞察力。在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他会提前降低股票仓位,配置一些债券和现金,有效控制了基金的回撤。但要是碰上新手或者判断失误的基金经理,那就麻烦了。我有个朋友,听别人推荐买了一只新成立的主动型基金,结果基金经理经验不足,对市场趋势判断失误,持仓的几只股票接连暴雷,一年时间亏了30%多。而且主动型基金的持仓比较集中,如果基金经理押注的某个行业或者板块出了问题,基金净值就会暴跌。比如前两年教育行业“双减”政策出台,很多重仓教育股的主动型基金净值大幅下跌,让投资者损失惨重。
被动型基金就不一样了,因为它复制的是指数,成分股非常分散。就拿沪深300指数来说,它包含了300家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公司,就算其中几家公司出了问题,对整个指数的影响也不大。所以被动型基金的波动相对较小,风险更可控。我自己在市场波动大的时候,就会适当增加指数基金的比例,就像给投资上了一道“保险”,晚上睡觉也能踏实点。而且指数具有“新陈代谢”的功能,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调整成分股,把表现不好的公司踢出去,把优质的公司吸纳进来。这就好比一个球队,不断淘汰表现差的球员,引入更优秀的球员,保证球队的整体实力。所以从长期来看,指数是不断向上的,投资指数基金的风险也就相对较低。
不过,被动型基金也不是完全没有风险。比如行业指数基金,它的风险就集中在特定行业。如果行业出现政策调整、技术变革等不利因素,基金净值也会大幅下跌。还有在市场极端情况下,比如金融危机、疫情爆发,整个市场都会下跌,指数基金也难以幸免。但相比主动型基金,被动型基金的风险更加透明,投资者心里更有底。

四、费用成本:谁更“省钱”?
咱们普通投资者,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投资的时候自然也得精打细算。主动型基金和被动型基金在费用上的差别,还真不小,这些费用日积月累,对最终收益的影响可不能小看。
主动型基金的管理费、托管费普遍比被动型基金高。因为基金经理和团队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市场、调研公司,这些成本都得从咱们的投资里出。我买过的一只主动型基金,每年的管理费是1.5%,托管费是0.25%;而我定投的指数基金,管理费只有0.5%,托管费0.1%。别小看这1%左右的差距,时间一长,积累起来可不是个小数目。比如我投10万块钱,一年下来主动型基金就要多收1000多块钱的费用。而且有些主动型基金还有销售服务费,如果选择C类份额,每年还要额外收取0.3% - 0.5%的费用。
除了管理费和托管费,还有交易成本。主动型基金经常调仓换股,每买卖一次股票都要产生交易费用。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基金经理频繁操作,交易成本就会更高。而被动型基金只要指数成分股不调整,基本不会频繁交易,所以交易成本也低很多。长期来看,这些费用上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咱们的最终收益。我曾经做过一个模拟计算,同样投资10万元,持有10年,假设年化收益率都是8%,但因为费用的差异,主动型基金最终到手的钱比被动型基金少了好几万。这就好比两个人同时赚钱,但一个人花钱大手大脚,另一个人精打细算,时间长了,差距就显现出来了。
现在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低费率的主动型基金,还有一些互联网平台推出了打折的基金销售渠道,降低了投资成本。但总体来说,被动型基金在费用上还是更有优势。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尤其是长期投资的,选择低费率的基金产品,能省下不少钱,这些钱积累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五、投资门槛与操作难度:谁更适合“小白”?
我还记得自己刚开始投资的时候,就像个“无头苍蝇”,啥都不懂,看到别人买基金赚钱了,自己也跟着瞎买,结果亏得一塌糊涂。这时候选对投资产品,真的能少走很多弯路。
主动型基金对投资者的要求相对较高。你得会看基金经理的业绩、投资风格,还要了解市场趋势,判断基金经理的操作策略是否合理。比如有的基金经理擅长价值投资,喜欢买那些被低估的蓝筹股;有的基金经理则偏好成长投资,热衷于挖掘高成长的中小盘股票。投资者要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和市场情况,选择合适的基金经理。而且市场风格经常切换,今天流行价值投资,明天又变成成长投资,普通投资者很难跟上基金经理的节奏。我有个亲戚,听别人说某只主动型基金好就买了,结果买完之后根本不知道该怎么操作,市场一跌就慌了神,四处打听该怎么办。最后听了别人的建议,跟风卖掉,结果卖在了最低点,亏了不少钱。
被动型基金就简单多了。它的规则透明,走势和指数基本一致,不用研究复杂的选股策略。对于投资“小白”来说,只要了解指数的基本情况,比如沪深300代表大盘蓝筹股,中证500代表中小盘成长股,就能做出投资决策。而且指数基金特别适合定投,每周或者每月固定投入一定金额,不用纠结什么时候买、什么时候卖,完全可以“傻瓜式”操作。我就是通过定投指数基金,慢慢积累了投资经验,也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刚开始定投的时候,我也不懂什么技巧,就是每月发工资后,自动从银行卡里扣钱买基金。市场跌的时候,我也会担心,但想着长期投资,就坚持下来了。没想到几年后,市场回暖,基金净值上涨,我不仅回本了,还赚了一笔。现在很多基金销售平台都有智能定投功能,根据市场情况自动调整定投金额,更加方便省心。
不过,随着被动型基金的发展,现在也出现了一些复杂的产品,比如杠杆指数基金、反向指数基金等。这些基金虽然也是被动型,但风险很高,操作难度也大,不适合普通投资者。所以就算是选择被动型基金,也要了解清楚产品的特点和风险,不能盲目跟风。

六、我的选择: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全都要!
经过这么多年的投资实践,踩过不少坑,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我发现其实没必要非在主动型基金和被动型基金之间二选一。对咱们普通投资者来说,最好的办法是把两者搭配起来,取长补短,就像炒菜一样,荤素搭配才更有营养。
我现在的投资组合里,大概60%是被动型指数基金,主要用来获取市场的平均收益,保证投资的稳定性。我会选择一些宽基指数基金,比如沪深300、中证500、创业板指数基金,覆盖不同规模和风格的股票。剩下40%是精选的主动型基金,我会重点关注那些从业经验丰富、业绩稳定的基金经理,希望通过他们的专业能力,获取超额收益。比如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我会适当增加主动型基金的比例,因为这时候优秀的基金经理有可能抓住更多机会;市场波动大或者不确定的时候,我就会增加指数基金的比例,以降低风险。
而且不同类型的基金适合不同的投资目标和阶段。如果是为了养老或者孩子的教育金,这种需要长期、稳定积累的资金,我会更倾向于被动型基金,稳稳地积累财富。我有个朋友,从孩子出生就开始定投指数基金,每月固定投入,十几年下来,已经积累了一笔可观的教育资金。要是手里有一笔短期闲置资金,想搏一搏收益,就可以选择一些表现好的主动型基金。但要注意控制仓位,不能把所有的钱都押上去。
我还会根据市场情况,调整主动型基金和被动型基金的比例。比如当市场估值过高的时候,我会适当减少主动型基金的持仓,因为这时候主动型基金经理也很难找到便宜的股票;同时增加一些债券指数基金,以平衡风险。当市场出现回调,估值合理的时候,我又会增加主动型基金的比例,寻找投资机会。

投资就像一场马拉松,不能只看眼前的几步,要着眼于长远。主动型基金和被动型基金就像两把不同的钥匙,都能打开财富的大门,但适用的锁不一样。咱们普通投资者不用纠结谁更好,关键是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目标、投资经验,还有市场情况,灵活搭配。在投资的路上,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适合不适合。希望我的这些经验和思考,能对大伙有所帮助,咱们一起在投资的路上越走越顺,早日实现财富自由!
@天弘基金 @天天话题君 @天天基金创作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