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四月决断”如何操作?# 选择了“布局红利” 布局红利资产的核心逻辑可归结为三大核心优势,这些优势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尤为凸显:
一、宏观经济波动中的"防御堡垒"
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地缘冲突频发的背景下,红利资产凭借稳定的现金流和高分红特性,成为资金避险的"安全垫"。2024年,东证红利低波全收益指数全年涨幅达34.97%,远超沪深300指数16.73个百分点。这类资产通常由经营成熟、盈利稳定的企业构成,如公用事业、能源等行业,其抗周期属性在市场震荡中表现突出。例如,长江电力承诺2030年前分红率不低于70%,即便在2025年市场回调时,其股息率仍保持在4.1%的高位。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特性,使其在经济弱复苏周期中成为资金配置的优先选择。
二、低利率环境下的"收益替代"效应
全球主要央行的降息周期显著压低了传统固收产品的收益率,而红利资产的高股息率形成鲜明对比。2025年初,10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1.63%,但港股央企红利指数股息率仍达6.47%,两者利差扩大至4.84个百分点。这种"类固收"属性吸引了险资等长期资金的持续流入——2024年险资权益配置比例提升至15%,其中高股息资产占比超30%。从历史数据看,红利策略在低利率环境下长期有效:近十年东证红利低波指数年化收益率达19.15%,远超沪深300的8.9%。
三、资产配置中的"风险分散器"
红利资产与成长股、债券等资产的低相关性,使其成为优化组合风险收益比的关键工具。以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为例,其与恒生指数的相关系数仅为0.56,与中证500指数的相关系数更低至0.38。这种特性在市场风格切换时尤为重要:2025年成长股大幅回调期间,红利指数逆势上涨12%,有效对冲了组合波动。此外,红利资产的估值优势提供了安全边际——中证红利指数当前PE处于近十年10%分位,PB仅0.78倍,显著低于全市场平均水平。
政策与市场共振的长期机遇
政策层面,新"国九条"强化央企市值管理,推动上市公司提升分红比例,如工商银行连续15年分红率超30%。市场层面,随着经济进入存量竞争阶段,企业更倾向于通过高分红维持ROE,红利资产的"确定性溢价"将持续存在。对于追求稳健收益的投资者,当前股息率与国债收益率的历史极值差(3.78个百分点),正提供着罕见的配置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