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以来,美股的剧烈波动让不少持有QDII基金的人大感头痛,尤其是这类基金特殊的交易规则,更是搞懵了不少新手朋友。
今天,咱们就围绕QDII基金净值公布以及日常交易规则,统一解答几个热门的问题。
问题 1 申购/赎回QDII基金,为什么不是按交易当晚公布的净值成交?
很多QDII基金的净值披露都是存在“时差”的,主要原因是它们投资的境外市场与A股交易时间不同步。
以美股举例,美股的交易时间为北京时间晚间至次日凌晨,相关基金的净值要等到美股收盘后才能计算和披露。所以,当我们T日(交易日)发起申购或赎回,交易按照T日净值成交,但这个净值要等到T+1日晚才能看到。
举个例子,小明在周一15:00前申购了一笔QDII基金,基金按周一净值成交,该净值将于周二晚公布。
问题 2 申购QDII基金之后,账户何时开始受市场波动的影响?
我们以周一申购某美股QDII基金为例,来捋一遍该笔交易的成交、公布净值、确认份额3个节点的时间。
成交:以北京时间15:00为界限,周一15:00前申赎,按当天的基金净值成交。
公布净值:由于该QDII基金投资美股,净值T+1晚才能看到,即周二晚公布。
确认份额:美股QDII基金一般遵循“T日申赎,T+2日确认”的规则,即周三确认。
根据以上节点,我们就可以得出问题的答案了:周一15:00前申购,周三确认份额,而周一的净值(周二公布)已经决定了成本价,那么,周一及以后的基金净值,对账户的盈亏都会产生影响。
问题 3 QDII基金限购了,怎么才能尽可能多地买入份额?
有些朋友可能会觉得,分别去不同的销售平台购买,就能多买一点。
但实际上,单日在多个平台申购(含转换转入、定投)同一只QDII基金,金额都是合并计算的。所有平台累计申请金额一旦超过当日基金限购量,超出限额的部分,基金公司可能会确认失败。所以,大家一定要确保各平台的累计申请不要超过限额。
如果想尽可能多地买入QDII份额,以下3个做法可以参考。
1.设置“日定投”模式
设置定投计划,并将频率设为每日定投,定投金额小于限额,通过这样小额、高频的买入方法,尽快积累份额。
2. 选择同指数的其他基金
如果大家看上的是QDII指数基金,还可以关注市场上挂钩同一指数的其他产品,比如纳斯达克100指数,目前多家基金公司都发行了相关的指数基金。
3. 关注基金公司公告
时刻关注基金公司限购措施的变化,不少QDII基金都会临时放宽限额或新增额度。
问题 4 为什么境外市场在正常交易,但QDII基金不更新净值了?
如果国内外遇到假期,A股与境外市场其中一方可能会休市,这将影响基金净值的公布,具体可以分为以下3种情形。
情形1:A股市场正常交易,境外市场休市,QDII基金仍会更新净值(主要体现汇率变化)。
情形2:A股市场休市,境外市场正常交易,当天不更新QDII基金净值(即题干当中提到的情况)。
情形3:A股市场和境外市场均休市,当天不更新QDII基金净值。
问题 5 QDII指数基金的涨跌幅,为何与标的指数有较大差异?
对QDII指数基金的人民币份额来说,每天的净值除了受指数本身涨跌的影响外,还可能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
以美股QDII基金为例,其人民币份额需将美元计价的持仓标的按汇率折算成人民币,再来计算净值。
那么,如果美元相对人民币升值,基金净值就要加上美元上涨的汇兑收益,最终可能会超越指数本身表现。反之,如果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那基金净值就得承受汇兑损失,即使指数上涨,最终净值也可能下降。
此外,管理费、托管费等基金费用,以及指数成份股调整等因素,也可能拉大基金与指数的表现差距。
$广发全球精选股票(QDII)人民币C(OTCFUND|021277)$$广发全球精选股票(QDII)人民币A(OTCFUND|270023)$$广发纳斯达克100ETF联接人民币(QDII)C(OTCFUND|006479)$$广发纳斯达克100ETF联接人民币(QDII)A(OTCFUND|270042)$
《广发投资进化论》栏目由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发基金”)员工撰写,内容引用信息来自公开资料,我们力求但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请读者仅作参考,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栏目所载观点、结论及意见仅代表在报告发布时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广发基金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与交易决策依据。对于任何因使用或信赖本栏目内容而造成(或声称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基金投资有风险,投资须谨慎。本栏目内容版权仅为广发基金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广发基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本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