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银安盛港股通量化混合A(OTCFUND|005255)$

2024年3月28日,浦银安盛高端装备混合基金成立。作为专注人形机器人赛道的产品,基金力握行情暖风,在成立后的一年里,为持有人带来可观的回报。截至2025.3.27 ,基金成立以来回报已分别达83.14%(A)/ 81.71%(C),远超比较基准同期表现(20.95%)(数据来源:Wind,业绩已经过托管行复核)。
值此周年之际,我们访问浦银安盛高端装备基金经理李浩玄,共同回顾这段科创之旅,展望机器人投资的星辰大海。
(注:本文提及的行业、个股及指数等仅作举例展示,不作为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Q:2024上半年的权益市场依然处于震荡之中。为何选择在当时逆市布局了这样一只科技属性鲜明的权益产品?
我们首次观察到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萌芽其实是在2022年。后来在2023年AI大模型问世后,我们进一步确认了这一产业趋势,并随即开始启动相关的产品布局,及时地在2024年初成立了这只专注于投资人形机器人的发起式基金。
根据我们的研究判断,未来5-10年可能都是人形机器人的高速爆发期。我们从未见过一个有如此高上限(十万亿市场空间)且有如此陡峭成长曲线(初期每年10倍增速)的行业。因此,我们认为这个行业才刚刚开始发展,未来仍然蕴藏了极大的投资机会。
Q:对于科技投资,我们认为最核心的要点就是 “早、大、确定”:
早,就是要提早布局,因为科技发展往往十分迅速,慢了一步可能就会错失良机;
大,就是要未来空间巨大,具备较大的赔率优势或容错度;
确定,就是在个股选择上倾向于具备确定性的标的,而不是仅仅看重短期弹性和主题概念。
Q:对于人工智能产业以及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前景,您的信心主要来自于哪里?
一、首先,我认为AI高速发展两年后,行情的逻辑正在从上游算力端向下游应用端延伸,并且应用方向和商业模式正逐渐清晰。包括消费电子和机器人等端侧硬件率先获得市场认可,其后具有入口价值和大量用户数据资源的科技巨头也开始估值重构。尤其是在DeepSeek等模型大幅降低了推理成本后,进一步为应用的爆发铺平道路,并缩短了国产模型和海外一线模型的代差。这令大家对国内AI产业的发展信心大增。
其次,当下国内政策对AI乃至整个科技产业的支持力度空前。我们已经清楚认识到了这一轮科技浪潮的重要性,且当前全球保护主义思潮抬头,各大国都在优先发展自身的尖端科技,AI作为新时代最重要的生产力,不能被海外卡脖子。已经形成了一种各国政府之间类似于“军备竞赛”般对AI支持的现状。而这又与本身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正反馈,即产业发展越快,政策越有信心,给予更多支持,从而继续激发产业加速发展,形成循环。
第三,此次AI浪潮可能相比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有过之而无不及。互联网的本质是大大提升了信息交互的效率,而AI带来的变化可能更加底层,他将人类学习与思考能力的中枢向上提升,从而可以在几乎所有层面重塑社会生产力。而如果未来实现了AGI(通用人工智能)甚至ASI(超级人工智能)则意味着提升了人类智力水平上限——现有的生产关系将完全重构,人类社会将彻底蜕变——这在历史上从未有过。因此,AI带来的变革可能极其深刻且深远,需高度重视。
Q:很多人说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您认为为什么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在未来是高度值得期待的?
对于机器人产业,马斯克曾经表示“未来人形机器人的年需求量可能达到几亿甚至几十亿台,高于世界人口。”当时初听这句话觉得马斯克又在“大嘴放卫星”,或者是在随口描绘一个非常遥远的科幻蓝图。但当他真的认真地开始准备量产他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之时,我再次重新审视这一判断发现并非天方夜谭。
在过去人形机器人之所以只是玩具和摆设,最重要的原因是其缺乏对世界的理解,只是一具机械的骨架,没有商业价值。而大模型的出现为人形机器人注入了“灵魂”,实现泛化和通用功能的人形机器人的三大要素即“理解指令,看懂世界,规划路径”都变得可行起来。一旦达到这一临界点,实体世界中的任何可执行动作都可以通过人形机器人来实现,包括工业生产、商业活动、日常服务的效率将急速提升,同时成本会急剧降低。因此,从这一终极情形来看,马斯克所言的需求量是完全具有逻辑的。
不过,深处AI变更之中,我个人的最大感触是矛盾。如何连接终极的美好愿景和当期的实际投资,如何平衡长期空间和短期波动,如何权衡收益与风险,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
AI的发展迅猛,远期的空间诱人。但仍有几个问题是我们不得不关注的:一来,科技实现时间维度有多远,是否能够与我们的投资期限相匹配。二来,未来发展的路径不可能一帆风顺,过程的坎坷和波动如何规避或承受。三来,在现有上市的标的的选择上是否能真正代表和受益于AI的浪潮。这些都需要我们时刻思考、权衡、判断、调整等等。
大模型的出现,让人形机器人“理解指令,看懂世界,规划路径”变得可行!
Q:浦银高端装备这只基金自成立以来的回报十分亮眼,您在投资的过程中有哪些格外关注的因素?
一般来说,科技投资的收益空间模型大致有量、价、份额、利润水平、估值等几个要素。但这里需要关注几个问题:
一是这几个要素的不确定性较大,且在不同情形假设下的值相差巨大,由此产生了空间不确定性和市场分歧。二是这一计算方式没有考虑时间维度和贴现率。三是实现路径也很难预测。四是向下的安全边际很难界定。
因此,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上几点,我们在享受科技投资的酣畅时,切不可低估实现的难度或忘却过程的艰辛。因此,我们会反复探讨和比较我们对每一个公司的判断,可以大胆假设但一定要谨慎下结论。同时,我们时刻关注边际变化,因为这可能导致短中期的预期出现摆动,并决定是进行趋势跟随还是逆向投资。我们也充分考虑潜在的风险,高度关注确定性,做好每个标的的仓位管理。
相关产品 点击了解龙头机器人:
$浦银安盛高端装备混合A(OTCFUND|019864)$
$浦银安盛高端装备混合C(OTCFUND|019865)$
浦银安盛高端装备混合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成立于2024-03-28,风险等级为R3-中风险,业绩比较基准为中证高端装备制造指数收益率*75%+中证港股通综合指数收益率*5%+中证全债指数收益率*20%。基金成立时间短,暂不展示完整会计年度业绩。
基金经理李浩玄管理的同类产品有:
浦银安盛科技创新一年定开基金成立日期为2020-12-14,基金业绩比较基准为“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成份指数收益率*60%+中证全债指数收益率*30%+恒生指数收益率*10%”,基金2024、2023、2022、2021年度累计净值回报分别为43.54%/42.97%、-3.45%/-3.83%、-27.26%/-27.55%、4.69%/4.27%,对应区间的基金业绩比较基准增长率分别为10.38%、-16.43%、-20.85%、2.59%。历任基金经理:(20201214-20221221)褚艳辉,(20221221至今)李浩玄。
浦银安盛先进制造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成立日期为2020-01-14,比较基准为申银万国制造业指数收益率*70%+中证全债指数收益率*30%。基金2021-2024年年度回报分别为-9.15%/-9.46%、-7.64%/-7.97%、-10.05%/-10.35%、18.23%/17.82%;比较基准为17.40%、-18.59%、-1.47%、11.24%。历任基金经理:(2020-01-14至2024-09-12)杨岳斌,(2024-09-13至2024-09-19)杨岳斌、李浩玄,(2024-09-20至今)李浩玄。
浦银安盛ESG责任投资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成立日期为2021-03-16,比较基准为MSCI中国A股指数收益率*70%+恒生指数收益率(使用估值汇率折算)*10%+中证全债指数收益率*20%。基金2022-2024年年度回报分别为:-13.92%/-14.22%、-15.43%/-15.71%;14.49%/14.08%;同期比较基准为-14.79%、-15.71%、12.84%。历任基金经理为(2021-03-16至2024-09-12)杨岳斌,(2024-09-13至2024-09-19)杨岳斌、李浩玄,(2024-09-20至今)李浩玄。
#朱啸虎看空机器人遭怒怼!如何看待?#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管理人承诺将本着诚信严谨的原则,勤勉尽责地管理基金资产,但并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亦不构成投资收益的保证或投资建议。投资者需要了解基金投资存在可能导致本金亏损的情形。 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市场发展的所有阶段。了解基金详细情况,请务必认真阅读《基金合同》及《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如需购买本基金,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本资料中提供的意见与评述仅供参考,并不构成对所述证券的任何操作建议或推荐,依据本资料相关信息进行投资或行事所造成的一切后果自负。材料中的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公司立场,不作为投资建议,且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
$浦银安盛全球智能科技(QDII)C(OTCFUND|014002)$$浦银安盛全球智能科技(QDII)A(OTCFUND|006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