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业规模正在快速扩张。
近日,中国信托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蔡概还透露,截至今年6月末,信托全行业资产管理规模为32.43万亿元,创出历史新高。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来信托业规模进入增长“快车道”,去年信托业规模同比增长超20%。在业内人士看来,伴随着信托业转型加速以及证券市场持续涌现投资机会,信托业近年来实现了快速发展。未来,各家信托公司需进一步加大转型力度,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在规模增长的同时强化盈利能力,并不断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信托业规模突破32万亿元
10月21日,中国信托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蔡概还在上海举办的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循环驱动论坛上表示,截至今年6月末,信托全行业资产管理规模为32.43万亿元,与上年末相比增加了2.87万亿元,增幅为9.7%;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5.43万亿元,增长幅度20.11%。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是今年,近两年来信托业规模也呈现加速增长态势。
据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2010年信托资产规模仅为3.04万亿元,在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2017年信托业规模升至26.25万亿元。然而,行业规模的狂飙也带来了主动管理能力欠缺、“资金池”等行业问题。在资管新规指引下,信托业步入转型期,2018年至2020年信托资产规模渐次回落,一度收缩至20.49万亿元。
近年来,信托业转型效果逐步显现,2022年底和2023年底的信托资产规模分别为21.14万亿元和23.92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87%和13.15%;截至2024年末,全行业信托资产规模余额更是高达29.56万亿元,较2023年末增加5.64万亿元,增幅达23.58%。

万亿信托机构持续涌现
行业规模快速扩张过程中,万亿信托机构持续扩容。
中国平安半年报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平安信托受托管理资产规模达10524.16亿元。浦发银行披露的数据也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上海国际信托合并管理规模达到11863.69亿元。至此,万亿信托机构增至7家。

在业内人士看来,近年来信托业规模快速扩张主要源于行业转型不断深化以及证券市场机会的涌现。
数据显示,2024年末资金信托投向证券市场(含股票、基金、债券)的规模合计为10.27万亿元,比2023年末的6.6万亿元增长3.67万亿元,增幅高达55.61%。
“越来越多信托资金向证券市场‘搬家’。在监管引导下,以证券市场为主要投向的标品业务迎来快速发展,各家公司将其作为转型的重要发力方向。此外,债券市场的强势表现,吸引了大量信托资金涌入。”一位资深信托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蔡概还也表示,近年来在监管部门的引导下,信托公司转型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主营业务正在从传统的非标融资业务向更加多元化和专业化的资产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和公益慈善信托转型发展,呈现出规模回升、结构优化的良好态势。
盈利能力亟待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规模快速增长,信托业盈利依然承压。
据第三方机构统计,今年上半年,53家披露业绩的信托公司合计实现了315.91亿元的营业收入,相较于去年同期的322.28亿元同比下降1.98%;实现净利润163.74亿元,同比下降2.83%,可见行业整体业绩承压。
一位信托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一方面,部分转型较晚的信托公司,目前本源业务可创造的收入甚微,房地产信托积累的风险也需较长时间化解,面临“传统业务收入骤降,创新业务不赚钱”的窘境;另一方面,近两年部分信托公司为做大规模,承接了加大体量的通道业务,而且很多本源业务“内卷”严重,因此行业整体利润处于下降通道。
该研究员称,接下来信托公司需进一步培育主动管理能力,发力差异化业务,真正回归本源。
复旦大学信托研究中心主任殷醒民认为,2021年以来信托业人均利润呈下降趋势。目前,基于资产服务信托低收费特点,信托业整体利润收入必然会受影响,信托公司要根据资源禀赋错位发展、突出特色,积极推动提高信托业务收益率,解决利润增长不及预期的问题。
西部地区某信托公司高管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信托公司需培育自身的差异化优势,进行主动管理,比如在开展破产重整信托业务时,不仅对破产企业的重整搭建架构提供受托服务,还帮助实现战略投资者的引入、资产盘活及企业托管等。因此,要持续加大在专业能力、团队配置、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