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最近在智能驾驶技术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根据官方消息,其搭载的AES紧急转向辅助功能在中国汽研组织的四大复杂交通场景测试中全部顺利通过。这可不是普通的测试,而是模拟了现实生活中那些让人措手不及的危险场景,比如突然变道的摩托车、视线被挡时冲出来的小孩、连环车祸等。对于普通车主来说,这些功能意味着行车安全性的实实在在提升。
技术突破背后的投入
这次测试成功并非偶然。数据显示,小米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投入相当可观。目前团队规模已经达到1800人,其中包括108位博士。2025年,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投入超过70亿元。这些投入开始见到成效,汽车和AI业务首次实现了单季度经营收益转正,达到7亿元。从交付量来看,小米汽车用1年7个月时间完成了50万辆的交付,2025年预计将超过40万辆。
产业链上的连锁反应
这样的技术突破会在产业链上掀起怎样的波澜呢?从上游来看,国产车规级芯片供应商将迎来利好,这与国家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国产化的大方向一致。线控系统供应商也会加快技术升级步伐,因为AES功能需要高精度的线控执行机构。而在下游,保险服务可能会因此发生变化,更安全的车辆意味着事故率可能下降,这会促使保险公司创新产品。共享出行领域也可能受到影响,这项技术为小米汽车进入Robotaxi运营打下了基础。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在替代品方面,传统燃油车可能会进一步被挤压,特别是在10-20万元这个价格区间。同时,这也将推动整个行业向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升级。而在互补品领域,随着交付量增加,充电桩等配套设施的需求也会上升。车联网服务也有望获得新的发展机会,因为更先进的驾驶功能会创造更多付费场景。
需要关注的风险点
当然,任何技术突破都伴随着不确定性。测试场景和真实道路环境之间可能存在差距,这需要后续观察。原材料价格波动也是一个潜在风险,特别是锂价如果持续上涨,可能会影响中端车型的利润空间。此外,更高级别自动驾驶法规的落地节奏也值得关注。
对于投资者来说,有几个关键指标需要持续跟踪:小米汽车月度交付量的变化,特别是高配车型的占比;测试标准被行业采纳的进度;以及小米在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中的参与情况。这些都将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判断这次技术突破的长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