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化与汽车业务的双轮驱动
小米集团在2025年第三季度的表现似乎正在上演一场“冰与火之歌”。一边是智能手机业务的高端化战略稳步推进,另一边则是汽车业务首次实现单季度盈利的里程碑。这种双重驱动或许正在重塑市场对小米的认知。
智能手机市场向来是小米的基本盘,但这次的故事有些不同。小米17系列的Pro Max机型在首销中表现抢眼,占据了总销量的半壁江山。这意味着消费者对于6000元以上价位的国产手机接受度正在提升。这种变化并非偶然,它反映出小米在影像技术、快充能力和操作系统等方面的持续进步,正在逐步赢得高端用户的认可。
不过,智能手机的故事并非全部是阳光灿烂。海外市场占比的提升带来了平均售价的微降,而存储芯片价格上涨也给毛利率带来了压力。这就像一场平衡游戏,小米需要在市场份额与盈利能力之间找到最佳支点。
汽车业务的“成人礼”
如果说智能手机是小米的现在,那么汽车业务或许代表着它的未来。第三季度,小米汽车业务首次实现单季度盈利,这标志着该业务从“烧钱阶段”正式迈入“自我造血”阶段。汽车交付量的持续提升和ASP的环比增长,为这一转变提供了有力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正在通过优化用户体验来增强竞争力。针对苹果用户的用车体验优化,如UWB近场控车和iOS小组件远程控车等功能,显示出小米对细分市场的敏锐洞察。这种“人车家”全生态模式的长期价值,或许正是投资者最应关注的核心。
生态协同的想象空间
IoT业务的稳中有升和毛利率的改善,为小米的业绩增添了另一抹亮色。大家电等高毛利单品的占比提升,推动了这一板块的盈利能力。而互联网服务收入9%的同比增长和75%的高毛利率,则继续扮演着利润稳定器的角色。
这种多业务协同的生态效应,或许正是小米区别于纯电动车企或传统手机厂商的关键。当智能手机、汽车、IoT设备和互联网服务形成一个闭环时,产生的协同效应可能远超单点突破的价值。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每个乐器的声音单独听或许平常,但合奏时却能创造出令人震撼的效果。
风险与机遇并存
当然,小米的故事并非没有隐忧。智能手机和IoT产品的需求可能受到宏观经济影响,而汽车销量的可持续性仍需观察。存储芯片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已经促使分析师下调了盈利预测,目标价也被相应下调。
站在当前时点观察小米,它似乎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高端手机站稳脚跟、汽车业务初现曙光、生态协同逐步深化——这些积极因素正在与成本压力和市场竞争等挑战展开拉锯。对于投资者而言,或许需要更关注小米在各个业务板块执行力的持续性,而非短期股价波动。毕竟,真正的转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