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财报里的AI“含金量”
今天联想集团这份财报有点意思——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两位数增长,AI业务占比直接飙到30%。但野村证券前一天刚下调评级,市场反应却相对平淡。咱们来拆解下这组“矛盾信号”背后的门道。
混合式AI战略初见成效
杨元庆说的“混合式AI”不是空话。PC市场份额首破25%、AI基础设施收入激增154%、服务业务连续18季度双位数增长,这三组数据拼起来,能看到联想在“端-边-云”的完整布局:既有AI PC这类消费端产品(Windows市场占有率31.1%),又有液冷服务器这类企业级方案,还通过SSG业务把服务做成高毛利现金牛。这种全链条打法在业内不多见,难怪敢说“达到里程碑”。
不过有意思的是,补充材料里提到联想明年要推的“个人超级智能体”,号称能学习用户习惯当“数字双胞胎”。这步子迈得比财报里现有的AI PC更大,或许是想对标苹果的Siri+硬件生态。但消费者买不买账,还得看实际体验能否超越“语音助手”的范畴。
野村的担忧VS市场的淡定
野村下调评级的两大理由——存储芯片涨价和CPU供应紧张,确实戳中行业痛点。按他们的测算,明年一季度联想服务器存储成本可能环比涨30%,这对利润率的压力不小。但市场似乎更看重当下业绩:港股早盘涨幅虽收窄,仍保持红盘。这种分化说明,投资者可能在赌联想能通过两个手段对冲成本压力:一是AI产品溢价(比如AI PC比普通机型贵5%-10%),二是商用市场占比高带来的客户黏性。
藏在细节里的风险点
财报里有个容易被忽略的数据:ISG基础设施业务虽然营收涨24%,但运营亏损1.18亿美元。联想解释是“加大AI投入所致”,但对比SSG业务22%的运营利润率,说明重资产投入的AI基础设施还在烧钱阶段。如果未来几个季度成本持续上升,而企业AI需求不及预期,可能会成为拖累。
老炮儿观点
联想这轮增长确实吃到了AI红利,但硬件厂商的转型从来不易。当年IBM卖掉PC业务专注服务,戴尔退市搞私有化改革,都是血泪教训。现在联想左手抓消费端AI设备,右手押企业级方案,像在走钢丝。短期看,商用市场基本盘和AI产品溢价能扛住成本压力;长期则要看那个“智能双胞胎”能否打开新场景。
(温馨提示:港股波动大,AI概念估值存在分歧,各位下手前建议多看看供应链成本和需求端的后续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