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集团最近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让整个科技圈都为之振奋。这家老牌科技企业在人工智能浪潮中成功转型的故事,正在给产业链上下游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
业绩亮点背后的AI转型
2025年11月公布的财报显示,联想第二财季营收达到146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创下历史新高。更值得注意的是,净利润增速达到25%,明显跑赢了营收增长。细看业务板块,智能设备、基础设施方案、解决方案与服务三大业务都实现了双位数增长,其中AI相关业务已经占到总营收的30%,比去年同期提升了13个百分点。
在PC市场,联想继续巩固领先地位,全球市场份额首次突破25%。而在新兴的AI PC领域,其Windows AI PC的市场占有率更是达到31.1%,位居全球第一。基础设施业务中,海神液冷技术收入同比飙升154%,AI服务更是实现了三位数增长。这些数据都在传递一个明确信号:联想正在从传统硬件制造商向AI解决方案提供商快速转型。
上游供应链的新机遇
联想业绩的增长正在给上游供应商带来新的商机。首先是半导体芯片领域,AI PC搭载的NPU芯片和AI服务器所需的GPU需求明显增加。国产AI芯片企业迎来了好时机,他们的产品通过架构创新,已经在单位功耗下实现了算力翻倍。存储芯片也在升级,AI设备对高带宽内存和高速存储的需求,让掌握3D堆叠技术的企业受益匪浅。
液冷技术供应商可能是最大赢家之一。联想海神液冷技术收入暴涨154%,直接带动了冷板、泵阀、换热器等液冷组件的需求。此外,AI PC对高端显示面板和多模态传感器模组的需求也在提升,这些细分领域的供应商都将从中受益。
下游应用的广阔前景
在企业级市场,联想基础设施业务24%的增长,反映出企业正在从单纯的公有云向混合架构迁移。这种趋势将推动本地化AI部署的需求,特别是在金融、医疗、制造等行业。医疗AI领域尤其值得关注,政策正在推动人工智能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行业正处于从技术验证向规模落地过渡的关键阶段。
消费级市场的变革同样引人注目。AI PC正在快速普及,预计2025年将占到全球PC出货量的31%。这类产品比传统PC售价高出5-10%,将有效提升整个产业链的利润率。联想的一体多端战略也在推动手机、平板、可穿戴设备的协同增长。
风险与挑战并存
当然,机遇总是与风险相伴。技术迭代的速度可能超出预期,当前的AI技术路线未必就是未来的主流。半导体供应链还面临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AI应用场景的实际落地速度也存在不及预期的可能,比如医疗AI就仍处于验证阶段。在PC市场,联想能否保持25%的份额也面临挑战。
对于投资者来说,有几个关键指标值得关注:联想即将在2026年1月推出的个人超级智能体的市场接受度、国产AI芯片在其供应链中的占比变化,以及液冷解决方案在数据中心新建项目中的渗透率。这些都将直接影响产业链各环节的未来走势。
总的来说,联想集团的业绩突破不仅是一家公司的成功,更代表着整个计算机硬件行业在AI时代的转型方向。从芯片到终端,从基础设施到应用服务,一场由AI驱动的产业升级正在全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