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文物通过三维建模“活”了起来,中国潮玩在海外掀起“盲盒热”,中式剧情游戏成为年轻人探索东方文化的入口,AR全息表演剧场《屈原》获国际大奖……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文化进行全球化叙事的新语言。
5月27日,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数智赋能文化贸易”分论坛在深圳举行,来自政府、学界、产业界嘉宾,共同描绘数字时代文化贸易创新发展的新图景。
进入数智时代,技术重构了文化产业,也重塑了文化国际贸易格局。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江小涓介绍,数字技术极大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全球化,带来文化生产模式、创作模式、交易模式、市场开拓方式等变化。
面对全新的出海格局,企业唯有“以变应变”。中国文化新经济发展基金管委会主任、上海大学文化新经济研究院联席院长赵迪认为,相比以往依赖文化内容出海的单点突破,目前中国企业出海正迈向更深层次的系统出口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企业有着自己的探索。例如,《叫我大掌柜》将广州骑楼、海上丝绸之路植入剧情,泡泡玛特IP引爆全球唤起情感共鸣,华强方特主题乐园成套出海带动文化认同。同时,政策也在不断助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论坛的政策圆桌会上,来自中宣部、商务部、文旅部等部门代表及与会嘉宾,探讨如何通过多方合力,保障文化贸易扬帆远航。
技术重构文化产业
2024年我国文化贸易总额达到1.4万亿元,其中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等数字元素非常富集的文化贸易超过3700亿元,在文化贸易的比重达到了25.8%,已经超过四分之一。
据全球服务贸易联盟理事长姜增伟介绍,近年全球文化贸易发展呈现发展迅速、更加多元、对国际环境愈加敏感,以及数字化催生新业态、新形式的特点。2020年,全球文化创意服务及产品出口超2万亿美元,世界知识产权贸易发展迅速,贸易额从2000年的1500亿美元扩大到2024年的1万多亿美元,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9%。如今,在数字技术赋能下,全球超过半数的服务贸易均为数字化交付的贸易。
数字技术如何赋能文化贸易?江小涓介绍,数字技术赋能主要体现在文化产业生产模式变革,极大提高生产效率,给各种各样的多元化小型文化生产者提供了非常便利的出海条件。此外,AI提高网剧、网文翻译水平和效率,有效赋能企业创作能力,文化产业的服务模式、交易模式以及市场开拓形式也随之而变。
论坛上,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长王旭东就介绍了数字技术是如何激活文化遗产IP的。
技术在“复活”文物上发挥了关键作用。上个世纪90年代,敦煌研究院就提出利用计算机保存濒危珍贵文物的想法,当时这是一个极其超前的构想,但因为技术尚未成熟——比如数字采集和再现的效果无法被考古、美术等专业人员接受,项目未能实现预期目标。
然而这个“失败的课题”并没有被遗忘。2020年前后,数字技术终于取得突破,原先无法解决的瓶颈迎刃而解,“数字敦煌”驶上快车道。
另一边,“数字故宫”项目在1999年开始推进,20年后,故宫博物院文物数字库的开放共享,成立了“数字故宫”领导小组,加大文物数字采集的力度,加大人工智能在文物的数字化的保存、管理、开放、共享方面的应用。
王旭东提到,数字采集是实现文物数字化的第一步。目前,故宫已经完成了52%馆藏文物的数字化,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每年以7万件文物的速度不断推进。在数字采集的基础上,要实现数据的标准化,接着将学术研究与数智技术紧密结合,生成基于文物的知识图谱,加大国际交流传播。
“我们需要创造、转化,通过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等,把故宫承载的这些文物以及其他的学术研究成果展示出来。”王旭东说。
对于近年来在全球扬帆起航的文化“新三样”来说,数字技术更是赋予了企业出海的强韧生命力。在论坛上,三七互娱党委书记、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军介绍,三七互娱是中国最早出海的游戏公司之一,目前已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地区开展业务,发行超过120多款游戏,去年公司海外收入也达到57.22亿元,占营收比重大概1/3。
“研运一体、IP生态、科技赋能”是杨军总结的三七互娱三大出海经验。具体到科技赋能方面,杨军介绍,人工智能已经广泛应用于三七互娱的游戏研发、推广和运营各个环节。例如在动作捕捉方面,过去需要动捕演员佩戴大量设备,效率低下。如今通过AI动捕,视频转为3D仅需10到20秒,模型还能重复使用、灵活修改,不仅提升了效率,也显著提高了精度和质量。
从“商品输出”到“系统输出”跃升
在中国文化产业出海路上,有一个潮玩品牌持续狂飙——泡泡玛特。泡泡玛特成立于2010年,2018年开始通过跨境电商尝试出海,2020年在海外开了第一家实体门店,同年12月在港交所上市,成为“潮玩第一股”。
出海不过几年,泡泡玛特俨然成了全球知名的文化IP。据泡泡玛特国际集团副总裁陈晓芸披露,今年一季度,泡泡玛特美洲及欧洲区域收益分别同比暴增约9倍、6倍。数据显示,2024年,泡泡玛特营收业绩超130亿元,营收超过10亿元的IP就有四个,超1亿元的有13个。
这家企业是怎么做到的?
本地化是泡泡玛特的重要经验。据悉,自2020年在海外开设首家实体门店以来,泡泡玛特不断挖掘全球艺术家和设计师,在艺术设计中融入更多的国际化和多元化元素。此外,泡泡玛特还在结合各地节庆进行多元营销,例如在悉尼歌剧院等地标举办快闪,持续多年运营PTS国际潮流玩具会,联合北京和新加坡旅游局共同发布双城联动活动……让参与者在城市地标打卡过程中与城市进行深入互动。
在陈晓芸看来,泡泡玛特的出海经验不仅体现了产品和玩法的输出,更代表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自信与姿态:既不仰视,也不俯视,而是以平视的方式面对世界。
拥有“熊出没”等知名IP,华强方特如今做的是以IP引领,实现生态出海。据华强方特集团执行总裁兼华强方特动漫董事长尚琳琳介绍,在动画领域,华强方特针对不同年龄段和类型开发了30多部动画作品,构建了全球化发行网络,自2008年组建公司以来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登陆了英国、巴西、新加坡等地的重点频道,在全球多语种平台,其订阅量已经突破千万,成为国际知名的中国动画品牌。
2007年,华强方特就用沉浸式仿真技术打造了主题乐园,如今,正在实现主题乐园成套出口。例如,华强方特出口中东的主题公园,不仅提供概念设计、总体规划的全套服务,还配套了软硬件;华强方特的特种电影系统也出口到了美国、加拿大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论坛上,赵迪介绍,如今中国企业“走出去”已不仅是商品输出,更涉及供应链整合、市场动态预判、合规控制与海外处置等多维度能力的协同构建。为此,文化新经济发展基金管委会正在与相关智库联合,推动形成体系化、模块化的国际化服务模式。
赵迪认为,这些案例反映出中国企业出海正经历从“内容输出”到“系统输出”的跃迁过程。从供应链融合到市场导航,从合规风控到资源调动,企业面临的是一个多轴线、全链条的复杂议题。“体系化支撑”是核心关键词,必须以系统性战略应对系统性挑战。
他提出,要实现体系化出海支持,需具备三个层面能力:国家级智库支撑、全球化资源调配能力以及领先技术。赵迪还提到,如今广东作为先行地区,设有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内容集成创新港项目,能够用体系化的力量助力文化企业出海。
实际上,近年来,我国多举措护航文化产业出海。
据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缪沐阳介绍,文旅部联合商务部在全国建立13家国家级的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不仅提供了政策咨询、法律援助、金融支持,并且也打造“线上一张网”平台,让全国13家基地能够覆盖全国的文化贸易出海。
粤港澳大湾区是文化产业出海的重要基地,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高自民表示,深圳对外文化贸易非常发达,去年的对外文化贸易营收占全国六分之一,多年来居全国首位。近年来,围绕数字技术和文化融合,深圳制定了《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数字经济产业促进条例》等政策,创造一个稳定的、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和法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