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从未如此强烈。
大洋彼岸,扎克伯格在Meta财报会议上宣布,新发布的Ray-Ban Meta眼镜在48小时内几乎在所有门店售罄,演示预约已排至次月,公司决定加大投资以提升产能。与此同时,全球最大眼镜制造商依视路陆逊梯卡(EssilorLuxottica)的第三季度销售额实现了两位数的同比涨幅。
视线回到国内,“双11”期间,夸克AI眼镜上线11小时登顶天猫智能眼镜销售额Top1;11月13日,Rokid(乐奇)创始人祝铭明披露,Rokid Glasses自9月1日开放销售以来,5天售出4万台,累计交互次数超1500万次,用户日均佩戴时长达8小时。
然而,热潮的背面,产业链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测试。从良率爬坡的艰难,到商业模式的重构,再到巨头与明星创业公司的激烈博弈,AI眼镜正在经历“iPhone时刻”到来前最后的阵痛与突围。
“我们都在期待眼镜的iPhone时刻何时到来。”阿里巴巴智能终端业务负责人宋刚认为,iPhone时代的开启源于三个要素的叠加:管道流量从2G、3G向4G的跃迁,人机交互效率的革命性提升,美观外形的工业设计。映射到当下,5G时代的带宽与延时已做好准备,AI驱动的人机交互革命正在发生。然而,要真正迎来行业爆发的临界点,核心制约依然在于硬件本体的极致化与供应链的成熟度。
销量狂奔背后的产能“紧箍咒”
尽管需求端在2025年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但在供给端,产能瓶颈却成了制约行业狂奔的一道紧箍咒。
在近期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祝铭明坦言,今年在产能判断上出现了明显误判。年初内部对全年出货量的预测是10万到15万台,以行业历史来看,这已经是很不错的规模,但实际需求远超预期,大量订单不得不顺延到明年交付。这对行业是利好,却给Rokid敲响警钟。
这种供需错配并非个例,其深层原因在于AI眼镜对硬件架构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夸克AI眼镜产品负责人晋显将其总结为“感官优先,前后协同”。为了支撑这一架构,整机设计必须在极小的空间内实现对传统电子工程的颠覆。
阿里的工程团队在实践中发现,要实现“感官优先”,必须与供应链进行深度的定制化开发。这种定制深入到光机、波导片、电池乃至柔性电路板(FPC)的底层设计。“定制它的难度要超出原来供应链正常出货能够达到的良率的难度。”晋显透露,目前产品的量产,实际上是品牌方与供应商共同攻克良率爬坡、一起创新推动行业往前走的过程。
宋刚则表示,与智能手机成熟的堆叠式二维组装不同,AI眼镜是在极小的腔体内进行立体装配。“一个FPC可能是呈C型装配的,这对工艺的要求极高。”宋刚解释,工程师需要在极窄的镜腿空间内,塞入摄像头、光机、多级转轴、传感器以及按键,同时还要满足防水、耐汗等严苛指标。
面对产能缺口,行业正在进行紧急的节奏重构。祝铭明表示,9月产能告急之后,已与上下游伙伴迅速完成了节奏重构,包括备货计划、产线扩容、工厂扩产等。预计到今年12月、明年1月,整个供应链体系将具备百万台级别的交付可能性。
宋刚也透露,阿里已增加产线并攻克了一些工艺难点,但他强调,供应链的成熟需要时间,“长期来看,眼镜会构建更加成熟的一套自有供应链,肯定会成熟起来,但就供应当下的需求量来说,还是够的。”
除了工艺难度,成本与规模的“鸡生蛋”问题依然待解。“今天,尤其是国内AI眼镜的规模,还不足以支撑产业链当前的投入。但是我们认为它到一定规模之后,一定是能够把价格降下来的。”宋刚认为,硬件成本的下降严格遵循量价关系,只有当行业出货量达到百万级甚至千万级时,成本才会实质性下降。“尤其在200万台以内的规模阶段,需要品牌厂家共同投入。”
但即便解决了产能与成本,物理材料的限制仍是制约“iPhone时刻”彻底到来的硬伤。
宋刚认为,未来的突破依赖于基础材料革命,例如碳化硅材料带来的高透过率玻璃,以及更高密度的电池技术。“在小型化这个方向上,也非常依赖于眼镜行业自身构建产业链的趋势,未来会在小型化方面做得更好。”他认为,如果芯片不能更小,外观就没办法再往前走。未来一定要往无框、更轻量的方向发展,但这取决于芯片厂商是否愿为该品类通过更小制程来换取空间。
下一代移动入口的长期争夺战
供应链端承压的同时,AI眼镜的商业化路径也成为所有厂商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这个问题上,宋刚认为,至少在目前,AI眼镜是少数能够形成硬件驱动型闭环商业模式的AI设备。“今天大家都在问AI的商业模式是什么,但大多数AI产品还在投入阶段。”眼镜背后有AI能力,通过硬件的售卖完成商业逻辑的变现。
为了增强硬件的变现能力,时尚属性成为了关键切入点。夸克AI眼镜发布两个系列共六款单品。其中更侧重时尚和轻便的G1,除提供两种框型选择之外,还配有太阳镜款。
Rokid选择与暴龙眼镜(BOLON)联名,推出了专为亚洲脸型定制、单框重量仅38.5g的BOLON AI智能眼镜,试图通过视光领域的专业技术与时尚设计打破科技产品的冰冷感。
硬件销售仅仅是入场券。宋刚描绘了一个由“AI OS”重构的未来图景。“我们过去OS(操作系统)的生态其实是App生态,但未来会往AI OS转变。”
宋刚指出,手机时代的下载、打开、点击的模式,在眼镜场景下将被压缩为一句话或一个眼神驱动。他认为,当前的App将向Agent(智能体)化改造,是更有利于眼镜的场景。未来的交互无需刻意唤醒,结合眼动追踪,用户看着物体直接提问的方式将彻底改变信息获取路径。
基于这一判断,阿里将AI眼镜押注为“继智能手机之后最重要的个人移动入口。”宋刚透露,阿里投入了包括夸克应用模型、通义千问大模型底座在内的全栈技术能力。“如果没有应用模型,直接接入大模型是无法实现品类竞争力的;模型若不能根据场景调优,硬件就只是一个传声筒。”
随着赛道价值的凸显,百镜大战已不可避免。国际咨询机构IDC近期发布《AI点亮生态纪元:IDC 2026年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十大洞察》分析,2026年,在全球化布局与中国本土生产的共同驱动下,中国智能眼镜厂商的出货量预计将占据全球市场的45%。
面对阿里、百度等大厂以及Rokid等创业公司的混战,行业竞争格局正变得扑朔迷离。
越来越多的玩家入局,祝铭明表示:“我们对大公司一直保持敬畏,它们并不是没有能力,只是还在观察或小规模试水,所以竞争绝不会轻松。但Rokid的优势在于,我们没有退路,只能把全部赌注压在这一条赛道上,因此必须全力以赴。”
相比之下,宋刚则强调了阿里体系化竞争的壁垒。“它是一个全方位的竞争,从软硬件的能力、体验、外观到应用模型,如果中间没有应用模型,直接接入大模型是不能够实现眼镜这个品类的竞争力的。”
目前,中国市场正在走出一条与海外截然不同的路径。宋刚分析,不同于海外市场往往由Meta等一两家巨头垄断,中国市场地域广阔、渠道分散、用户需求多元,“中国市场很难靠海外目前的模式能跑起来,我认为,我们的模式就是AI驱动的硬件革命,这种模式才是符合主流技术趋势和行业发展趋势的。”
“现在的行业有点像功能机时代,百花齐放。但是,今天来看,这个市场还存需求远远没有被满足,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宋刚列举数据称,全球手机规模约12.4亿部,而眼镜规模超过15亿台,且眼镜迭代周期更短,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