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4”行情启动至今已满一年。这一年,投资者经历了熊牛转换,账面或大幅减亏或有可观盈利,巨大的财富效应吸引新的投资者跑步入场,开户热潮贯穿一整年。市场情绪从低迷迅速转为活跃,A股成交额连续29个交易日突破2万亿元,连续118个交易日超1万亿元,融资余额也创下历史新高。南北市场密切互动,南下资金爆买港股,以阿里、腾讯、小米为代表的大型科技股估值修复,为全球资本布局中国资产创造了机会,也为A股相关产业链注入了动能。
在市场热度攀升的背后,是深层结构的全面重构。从上市公司端看,以银行为代表的高息股价值得到重估,坚守长期投资理念的投资者收获丰厚回报;以半导体为代表的科技股则彻底重塑A股格局,其总市值已超越金融、地产等传统大类行业,成为市场核心力量。从投资端看,外资、险资等长期资金持续加码A股,量化基金、主动权益基金、ETF等被动型产品则呈现“百花齐放”态势,丰富的产品供给既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也为市场引入了稳定的长期资金活水。
资本市场的一系列积极变化,本质上是市场信心的全面提振。具体而言,个人投资者有信心,便会积极入市、主动交易;投资机构有信心,便会主动布局、长期持有;上市公司有信心,则会主动拓展——无论是扩大投资、出海融资展业,还是推进并购重组,企业活力的提升都为市场后续增长打开了想象空间。
而市场信心的建立,离不开四大关键条件的支撑:
一是筑牢制度根基,以稳定规则夯实信心底座。自2024年以来,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密集落地,新“国九条”为资本市场的中长期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随后证监会又会同相关方相继出台了60余项配套规则,“四梁八柱”的法规制度体系建构成型,基础制度和监管底层逻辑得到全方位重构,为资本市场稳定发展打下制度基础。
二是凝聚政策合力,以协同举措优化信心环境。资本市场并非独立运行的体系,宏观经济走势、金融政策松紧、财政政策导向、产业政策调整,都是影响其运行的关键变量。近一年来,各类政策协同发力,为市场信心注入强大支撑:在宏观层面,政策制定始终注重“增强取向一致性”,通过强化协同提升实施效果,谨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确保各类政策相互衔接、有机统一,共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具体举措上,央行推出“定制化”货币政策工具,为上市公司回购、股东增持提供低成本融资支持;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着力化解地方债务、清理企业欠款;监管层引入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制度,中央汇金公司更首次明确类“平准基金”定位。这些措施既直接为资本市场“输血”,也为其创造了稳定向好的外部环境。
三是激活市场动能,以机制创新释放信心活力。增长是资本市场的永恒主题,“动物精神”迸发同样可以提升市场信心。优秀企业并非依赖监管“管出来”,而是需要市场机制充分发挥筛选作用——投资者用真金白银投票,优质企业会获得估值层面的奖励,这种正向反馈又会进一步激发企业家的创新创造力。要让市场机制有效运转,关键在于给予市场足够的包容性,让各类市场主体能更高效地整合、利用资源。
“科创十六条”“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等举措,在发行上市、并购重组、畅通募投管退循环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完善安排,今年6月科创板又推出设置科创成长层等“1+6”改革举措,目前已有3家未盈利科创企业在重启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后完成注册,创业板第三套上市标准也迎来首单受理。“并购六条”发布以来,已披露230单重大资产重组,有力支持了上市公司产业整合。
四是守住公平底线,以严监严管保障信心存续。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是市场信心的必要保障。财务造假最为投资者所深恶痛绝,监管既要“追首恶”,也要“惩帮凶”,越博动力案第三方配合造假被同步追责,即是“惩帮凶”的典型。特别代表人诉讼首单康美药业案,赔偿投资者约24.6亿元,紫晶存储案、泽达易盛案分别赔付投资者10.9亿元和2.8亿元。保护投资者还得要快,2022年1月,最高法院发布司法解释,取消了法院受理虚假陈述案需要相关行政处罚或刑事判决的前置程序,这让投资者的维权成本大大降低。投资者维权成本越低、效率越高,对违法违规者的震慑效果就越大,其痛感也就越强。
树立市场信心非一日之功,维持长期信心更需持续发力。资本市场会有波动,甚至是剧烈的震荡,但只要这些作用于长期的有利因素能够维持并优化,市场信心就会一直在,市场良性运作的方向也就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