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09988.HK)正式发布今年上半年最重要的AI大模型,成为第一个开源的混合推理模型。
4月29日凌晨,阿里巴巴正式开源新一代通义千问模型Qwen3。相比DeepSeek-R1,千问3的参数量缩减了三分之二,但性能表现却全面超越R1及OpenAI-o1等主流模型。这是国内首款同时整合“快思考”和“慢思考”的混合推理模型,大幅降低了推理成本和算力消耗。此次开源的Qwen3共包括8个不同尺寸的模型,全面适配PC、手机及车载系统等多场景应用,支持119种语言,极大拓展了模型的应用边界。
时代周报记者获悉,Qwen3历经7个月研发,内部称之为“一场封闭式推进”。而此次开源最大的意义,是将中国开源大模型的整体水平首次推向全球第一。
就在Qwen3发布的同一个月,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现身阿里云谷园区。他胸前挂着刚换的新工牌,上面印着花名“风清扬”,身上T恤印着“Alibaba Cloud 15th Anniversary”的字样,身边是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及董事、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吴泳铭。
此次亮相,马云为了阿里云新财年启动会而来。在现场演讲中,马云说:“高科技绝不仅是征服星辰大海,更应该呵护人间烟火。科技人员的责任,不是让 AI 取代人类,而是让 AI 更懂人类、更好地服务人类。”
按照过往经验,马云的现身往往是剧透与站台的信号。而2025年初至今,阿里已经连续释放出加码AI的信号:2月,阿里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超3800亿元建设AI与云计算基础设施;3月,To C入口新夸克升级为AI旗舰应用;4月,To B业务钉钉重回创始人时代。
这些碎片式动作拼在一起,指向一个明牌的战略:阿里,正在All in AI。
而阿里的战略变化,从来都不是孤立事件。它的每一次战略转向,几乎都踩在行业转折的拐点上,与技术浪潮同步发生。
1999年,阿里提出“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建立B2B网上贸易市场,连接中国供应商与全球采购商。2003年,淘宝上线,中小商户自此“上网”;2007年,大淘宝战略落地,中国电商生态第一次被系统性重构;2013年,阿里提出All in 无线,将商业体系彻底搬上移动端。
现在,新的周期已经到来。电商、零售、流量平台的旧叙事正在被重构,“用户为先,AI驱动”成为全新的底层逻辑。这是一次方向性的重排,也是阿里主动撕下旧标签、投身AI洪流的起点。
为了这场转型,阿里已经铺陈了多年。新零售标签被撤下,高鑫、银泰相继退场,“1+6+N”变革出台,十八罗汉重返一线。在重构与试错中,阿里经历了动荡与阵痛,也付出了失速的代价,但它正试图以更清晰的战略主线归来。
在全球都在重新评估中国互联网公司之际,阿里也在被重新定义。它曾是一个电商平台,一家流量公司,一家讲新零售故事的生态整合体。现在,它正在构建一个全新的关键词:AI。
过去25年,阿里深刻参与并塑造了中国商业的技术路径与组织逻辑。如今,AI时代大幕已启,3800亿将如何重构这家互联网巨头公司?

谁在执行?吴泳铭推动落子
2017年3月,深圳IT领袖峰会会场内弥漫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紧张与躁动。台上,马云一手握着话筒,另一只手习惯性地比划着。台下第一排,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神情专注,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侧头凝神倾听。这是一次罕见的同框时刻。他们刚刚见证了AlphaGo击败世界顶尖围棋选手,引发全球轰动,人工智能正在从技术边界逼近现实边界。
马云却淡然一笑:“AlphaGo下赢围棋被说得天花乱坠,但so what?”紧接着,他话锋一转:“未来二三十年,我们要探索的是如何真正用好机器,让它成为人类最好的搭档,而不是对手。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担当让机器成为人类真正的合伙人,而不是被取代。”
这句当时被视作“泼冷水”的评论,如今回看,更像是阿里AI战略的早期伏笔。
事实上,阿里对AI的布局,远比外界印象中更早。电商业务的高速增长曾一度带来巨大的算力压力,2009年,阿里启动自研云计算,以解决基础设施瓶颈,也为后来的AI模型训练积累了底座。2018年,阿里内部启动大模型研发。此后,阿里先后推出structBERT、M6等预训练模型,在多模态、MoE架构、低碳训练等方向上持续探索。
在早期阶段,AI在技术层面稳步演进,但在阿里的整体叙事中依然处于背景层。与之相对的是,一场从业务到组织的危机逐渐浮现。在电商红利逐渐消退、对手崛起的背景下,阿里进入内外交困的至暗时刻。
一些阿里员工对时代周报记者坦言:“我们曾引以为傲的电商优势正在消解,大家都很迷茫,内部在调整,但看不到明确的方向。”
彼时,AI仍是技术部门的研究重点,但在全公司层面,主线尚未转向。
2023年3月,阿里巴巴宣布了成立24年以来最大规模的组织架构改革,提出“1+6+N”,重塑公司治理架构,旗下设立阿里云智能、淘宝天猫商业、本地生活、菜鸟、国际数字商业、大文娱六大业务集团及多个独立公司。改革直指治理协同与战略模糊的根部,也为后续AI战略的全面展开提供了组织上的腾挪空间。
2023年6月20日,阿里巴巴宣布蔡崇信出任集团董事会主席,吴泳铭出任CEO。蔡崇信在阐释“1+6+N”时曾公开表示:“我们不希望一个CEO每天做100件事,而是要把更多的权力交给前线团队。我们现在需要专注在两个业务:云计算和电商。”
但治理结构的重组只是第一步。真正促使变革深入的,是对战略本身的重新审视。
2024年4月,蔡崇信在接受外媒采访时直言:“过去几年,我们发现自己落后了,因为我们忘记了真正的客户是谁,没有给用户最好的体验。”
一周后,马云以“风清扬”的花名在内网发布帖文《致改革,致创新》,明确表达对蔡崇信改革路线的支持。他写道,阿里已经回到健康成长轨道,正通过向大公司病“开刀”,回归效率至上、市场至上。
至此,一条暗线浮出水面。方向已经确定,组织空间已经腾出,接下来的问题是:谁来真正推动AI战略的落地?
答案是吴泳铭。吴泳铭是阿里的“四号员工”,最早担任技术总监。此后,在支付宝、淘宝任职期间,他主导了多次关键技术布局,成为阿里内部深受信任的技术元老。
2023年9月起,吴泳铭担任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这意味着AI战略的执行中枢已然形成。此后,阿里快速进入AI执行周期。
时代周报记者获悉,自2025年起,所有业务部门的绩效考核将统一纳入“技术赋能”指标,用AI推动业务增长成为硬性考核项。电商部门已全面启动AI化,与通义千问团队合作开发新功能,钉钉等To B平台也在重构产品底层。
在不同时间点,阿里管理层持续接力,把这条战略线从幕后推向台前。
自此,AI不再只是阿里技术部门的探索项目,而是被写入考核、落进组织架构的中心位置。一条埋了多年的暗线,终于走到了全局动员的时刻。
钱怎么花?3800亿,3条路径搭建AI全家桶
“未来三年集团在云和 AI 的基础设施投入预期将超越过去十年的总和。”2月20日,在阿里巴巴业绩发布会上,CEO吴泳铭在面对全球投资人时,首次明确释放出 All in AI 的信号。这场持续一个多小时的发布会上,“AI”一词共被提及了113次,几乎贯穿始终。
这句话也在阿里内部掀起不小震动。一位员工向时代周报记者坦言,如此大的投入力度“超出了预期”。
当天,阿里巴巴美股收涨8.09%。次日,阿里官方对外宣布:未来三年将在AI领域投入3800亿元。
这不仅是一场面向资本市场的信号释放,更是一次从内部出发的资源重排与战略宣言。吴泳铭的表态,被不少员工视为真正的总攻号角。
吴泳铭提出,未来三年将在三个方向上加码AI战略:一是AI和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二是AI基础模型平台及原生应用,三是对现有业务进行AI转型升级。
这套组合拳,与蔡崇信在此前采访中的判断高度一致:“作为一家科技公司,我们相信机器智能会变得越来越聪明,因此开发了自己的大语言模型;同时,我们还有云计算业务,在全球范围内,同时具备领先的云计算与大模型业务的公司并不多;最后,我们有众多的垂直业务,如电子商务,这些业务都可深度应用AI技术。”

这笔3800亿元的巨额投资,其核心意图是构建阿里的“AI全家桶”——从底层算力、芯片、云基础设施,到中台模型平台、算法能力,再到上层消费级与产业级AI应用,形成全链路覆盖的系统能力。
作为AI战略的基石,基础设施投入是最底层的抓手,而芯片则是关键布局。
据时代周报记者梳理,阿里旗下平头哥半导体推出的含光系列AI芯片、倚天服务器CPU,已广泛应用于AI云计算的数据中心。达摩院研发的玄铁RISC-V系列芯片,也已在智能家居等场景建立起初步生态。与此同时,阿里还通过投资寒武纪、深鉴科技和瀚博半导体等芯片企业,加速在高端算力和AI硬件生态链上的布局。
基础设施的另一核心是人才。吴泳铭是出身技术,也是中国第一代程序员,如今重新掌舵集团并亲自管理云智能,本身就是这场重构的注脚。
为了支撑AI架构落地,阿里正在系统性重构技术梯队,AI相关岗位成为招聘体系的核心。阿里巴巴2026届春季校招中,开放超过3000个岗位,其中与AI相关的岗位占比近5成。时代周报记者获悉,阿里在部分岗位的选拔标准中,明确倾向拥有国际竞赛奖项、学术成果或全栈极客能力的候选人。
一位与阿里有合作的猎头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大模型领域现在人才很紧缺,阿里给出的薪资极具竞争力,核心技术工程师的年薪超过百万,基本要求都是在云计算、大数据及其行业应用上有落地经验。”
模型层面,阿里构建的核心底座也在快速成形。今年1月,阿里全新开源新一代多模态模型Qwen2.5-VL,并推出基于MoE架构的旗舰模型Qwen2.5-Max,在多项权威基准评测中处于全球领先水平。通义千问Qwen大模型已成为全球最大的AI模型家族之一,截至2025年2月,基于Qwen模型家族二次开发的衍生模型数量已超过10万个,超越美国Llama成为全球第一开源模型。
截至今年3月,通义已开源大语言模型通义千问及视觉生成模型通义万相等共计200余款模型,覆盖从0.5B到110B等最全尺寸,Qwen模型下载量已经超过2亿,仅2024年在全球最大的AI开源社区HuggingFace中就占据其全球模型下载量的30%,高居第一。
通义不仅是一套模型,更是一条路径。它已成为阿里多个核心业务的底层能力,包括钉钉、夸克、淘宝等,正在从企业服务、办公协同、搜索问答、营销生成等维度,建立起模型能力的实际场景闭环。
一个标志性事件是,2025年初,苹果公司宣布与阿里通义合作,将其模型接入中国区iPhone。
知名数字经济学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通过此次合作,阿里已经坐上了AI头部博弈的牌桌,在阿里积攒的用户流量下,AI能为阿里带来长期的价值重估。
“阿里有了苹果这个大客户,一方面可以将AI嵌入到苹果设备当中,嵌入更加多元的苹果APP当中,也能和苹果共同打造AI手机;另一方面,阿里有可能和苹果在数据学习上进行互动,以数据来训练通义千问,让AI更成熟,也增强阿里的数据优势。”盘和林补充称。
尽管如此,质疑声依然存在。AI行业更新换代迅速,模型迭代周期缩短、商业模式未明,初创公司步伐灵活,巨头未必具备绝对优势。
“阿里还没到庆功的时候。”盘和林提醒,“国内依然有很多在AI领域的竞争对手,如今的人工智能商业模式也不够明朗,算力依然受限,要做的事还很多。”
从更长远来看,这场涵盖基建、模型、业务的高强度投入,其目标远非短期财务回报,而是确保阿里在未来全球AI竞争中具备全链路能力与自我演化的韧性。
“未来三年可能是阿里集团历史上云的建设周期最大的、最集中的三年。”吴泳铭在财报会上表示,“我们相信这个集中的建设周期,对于我们硬件每年的摊销这些方面,会产生一定影响。但从我们现在看到的用户需求以及对行业未来的预判来看,我们觉得投入下去的整体基础设施,相信很快会被内外部的客户需求所消化。”

怎么落地?新零售断舍离,AI嵌入组织血管
为了推进AI战略,阿里进行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断舍离。
4月21日,三江购物(603116.SH)发布公告称,杭州阿里巴巴泽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阿里泽泰”)根据自身商业安排需要,拟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及大宗交易方式减持持有的公司股份不超过1643万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3%。
2024年12月17日,阿里巴巴公告称,公司与另一名少数股东同意将银泰100%的股权出售给由雅戈尔集团和银泰管理团队成员组成的购买方财团。今年1月1日,阿里巴巴宣布以最高约131.38亿港元出售所持高鑫零售全部股权。
这意味着,一系列曾被寄望于线上线下融合的零售资产全面剥离。这一系列动作,在集团内部形成了一个共识——把资源投向未来。

而这个“未来”,早已被写进了组织预算、考核机制与业务规划之中:AI,是主线。
在阿里巴巴的AI投入计划中,最先发生变化的,不是模型,不是芯片,而是那些日常的、具体的业务入口——商品详情页、搜索推荐、客服话术、短视频脚本,这些曾被写进SOP的标准动作,如今正在被AI重写。
最先迎来剧烈变化的,是电商。过去几年,淘天在国内市场的份额正被对手逐步蚕食。拼多多猛攻低价心智,抖音电商则凭借短视频和直播吸引了年轻用户的注意力。货架式电商逻辑,不断被挑战。
这种焦虑,从淘天内部的架构调整就能看出。组织被拆得更细,动作被要求更快,而“AI电商”这个词,也逐渐在日常沟通中高频出现。
2025年以来,AI能力已全面嵌入淘天的内容、运营与服务体系中。从商品标题生成、搜索排序、客服响应,到店铺内容创作、短视频脚本生成,通义模型成为幕后主力。
数据正在给出反馈。时代周报记者从淘天方面获悉,淘宝商家AI产品“生意管家”已面向所有淘宝天猫商家上线,整合了素材生成、数据服务、经营代理等多项AI工具及能力。去年“双11”期间,“生意管家”累计服务400万商家,帮助中小商家生成超过1亿件商品及营销素材,帮助超80万商家进行了超200万次的数据流量分析。
淘天正在借AI打一场从单点提效到系统重构的仗。这不是新业务,而是旧体系的重塑。某种意义上,这是一次迟到的反击。
相似的变化,也发生在To B的钉钉身上。
时间回到2020年,“云钉一体”战略被寄予厚望,钉钉正式归入阿里云管理体系,尝试与底层算力深度协同。但从执行效果看,这场融合没有兑现最初的高预期。钉钉的用户结构仍以中小企业为主,与阿里云倾向大客户的目标错位,导致资源难以有效联动。
2023年组织重组后,钉钉重新独立出来,战略重心也转向AI。到了今年4月,一则消息彻底改变了钉钉的走向:创始人陈航(无招)回归,重新执掌钉钉。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管理层调整。无招此前的创业项目两氢一氧,其投资方包括吴泳铭创办的元璟资本。而这一次,阿里选择“人事、资本、产品”三线归一,用一次罕见的创始人归位传达战略决心。
在业绩会上,吴泳铭点名钉钉:“集团内一个非常重要的 To B 的资产——钉钉,未来在企业端有非常多用 AI 重塑企业内协作和协同的这些场景和机会,而这里面钉钉是我们最重要的面向 To B 领域的一个 AI 应用。”
AI助理、魔法棒、AI纪要、数字员工……功能一个个上新,钉钉试图将AI能力嵌入到企业办公的每一个节点。今年3月举办的AI创业N次方大会上,钉钉高管开出极具开放性的生态政策:“要钱给钱,要资源给资源,要客户给客户。”这种力度,放在过往的钉钉体系中并不多见。
另一边,夸克正在试图打开AI时代C端的超级入口。如果说电商和钉钉都已进入AI系统化重构的阶段,夸克则仍处于第一次冲高阶段,它的目标是成为用户的AI全能助手。
今年2月,知名人工智能科学家许主洪加入阿里,出任集团副总裁,向吴嘉汇报,负责AI To C业务的多模态基础模型及 Agents 相关研究与应用解决方案。这一任命也被视为在消费级AI应用端全面提速的信号。
3月,新版夸克上线,搜索框彻底消失,被一个整合AI对话、深度思考、深度搜索、深度研究、深度执行等功能的“AI超级框”出现在公众面前。用户只需输入需求,系统便能自动拆解任务、调用模型、输出结果。
这不是一次单纯的界面升级。它意味着夸克试图取代用户的主动查找行为,由AI来承担主动获取、分析与执行,阿里内部将此定义为下一代入口实验。据悉,夸克已与天猫精灵团队融合工作,,AI业务整合进一步加速。
过去,AI是后台优化的工具。现在,它正逐步走向阿里的前台、页面、界面,变成决定用户体验的核心变量。对于阿里而言,AI的成败,不只写在大模型的技术跑分上,也写在淘宝搜索栏、钉钉首页、夸克的AI超级框里。
而回头看,没有哪一个时刻是AI战略真正开始的标志点。从“风清扬”的一封信,到组织砍线、架构重构、资源优先级排序,阿里为AI让出的,不只是预算和KPI,更是它赖以生长多年的路径依赖。在过去几年里,这家公司不得不一次次把曾经创造的价值重新梳理、拆掉、放弃、归零。AI不是阿里的第一个主线,但或许是它压过所有犹疑后的那条主线。
这些年,它走过弯路,也在资本与流量面前摔过跟头。它曾主导中国电商秩序,也曾在风口转身时显得迟缓。
如今,它选择重新归零、再造一遍自己。在上一个互联网时代,它跑赢了无数对手,最终把握了平台的终局。而这一次,在AI时代的起点,它又站在原点上。
这是不是一场弯道超车,现在没人能预测结果。但它这一次,阿里不是讲个新故事,而是用AI,刷新那家叫阿里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