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4-16 19:57:20 股吧网页版
4月爆买近1500亿港元创纪录,南向资金重仓哪些板块?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王方然

  4月市场波动加剧,南向资金仍旧加仓港股。

  Choice数据显示,4月1日至15日,最近半个月时间内,南向资金日均净流入接近150亿港元,累计净流入则达到1461亿港元,创下2021年以来的同期最高纪录,今年以来则累计5500亿港元以上,同样达到十余年来最高。

  南向资金“买买买”,也有不少新特点,买入策略上更倾向于“哑铃型”配置:一端是高股息资产,另一端是科技成长、可选消费板块。此外,近期南向资金也多次逢低“抄底”港股。例如,上周多只科技股回调至阶段性低点,南向资金迅速“扫货”。

  南向资金持续涌入,港股市场的估值方式是否会出现新变化?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目前港股市场中外资仍占主导力量,但南向资金正在获取边际定价权,尤其是在红利股与小盘股板块。

  本月南向资金爆买超1400亿港元

  近期,南向资金买入港股的速度开始不断加快。Choice数据显示,4月1日至4月15日,南向资金合计净流入达到1461亿港元,创下2021年以来同时间段新高,日均净流入约146.45亿港元。

  4月9日,南向资金净买入港股超355亿港元,创造了有史以来日度净买入额新高。当日,华泰柏瑞南方东英恒生科技ETF、华夏恒生科技指数ETF、易方达相关证券ETF成交额分别高达156.39亿元、151.12亿元、92.27亿元。此外,还有12只港股相关ETF成交量超20亿元。

  南向资金此番净流入,始于2024年10月,并在春节后开始加速,呈现出规模大速度快的现象。截至4月15日收盘,今年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港股已超5570亿港元,同样创下历史同期最高规模,也已超过2022年、2023年的全年净买入额。今年年初以来的67个交易日中,南向资金24个交易日净流入超100亿港元。

  南向资金大手笔“扫货”港股,热衷买入哪些标的?

  从购买偏好来看,南向资金偏好“哑铃型”配置:一端配置高股息资产,一端则是科技成长、可选消费板块。据Wind数据,近3个月以来,南向资金净买入商贸零售行业、银行、医药行业分别为925亿港元、692亿港元、420亿港元。净买入传媒、电子、通讯行业均超300亿港元。

  此外,南向资金买买买也有阶段性特点,热衷逢低“抄底”热门标的。以南向资金涌入速度较快的上周(4月7日至4月11日)为例,该周南向资金净流入822.53亿港元,重点加仓互联网科技巨头。据天风证券研报梳理,流入居前三的企业均为互联网公司,分别为阿里巴巴、腾讯控股、小米集团,分别净买入142亿港元、122亿港元、96亿港元。此外,中芯国际、泡泡玛特等多只热门赛道个股也受到南向资金青睐,上周净买入金额分别为37.65亿港元、16.59亿港元。

  南向资金增仓幅度最大的时点在4月9日、10日,当时正值上述热门公司股价下跌,估值相对较低。

  在上周行情中,南向资金也成功“抄底”。周一港股三大指数震荡,随后政策托底推动指数修复,周四、周五连续反弹。恒生指数上周一下跌至19828点后持续反弹,截至4月15日收盘,重新回升至昨日收盘的21466点。恒生科技指数则从上周低点4401点一度回升至5000点上方。

(上周南向资金净流入前十个股,图片来源:天风证券)

  能否争夺定价权?

  今年以来,内地资金买入港股,有两个较为明显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1月13日至4月初。1月13日前后,DeepSeek和阿里Qwen2.5-Max等国产大模型的陆续发布及出色表现,被认为是最强力且直接的催化剂。市场开始重新审视相关企业的“科技”属性,一定程度上带动恒生科技指数走高。

  在这一阶段,南向资金涌入的背后主力可能源于个人与私募的活跃,公募与险资持续配置。

  中金公司认为,近期内地可投港股ETF资金净流入快速抬升,这部分可能主要来自个人投资者;而港股通部分中小市值标的异常波动,与A股一些中小盘的表现特征类似,表明不排除有游资与私募资金参与。此外,部分险资仍在持续配置港股高分红标的,也小幅增配科技板块,内地公募也明显增配港股科技板块。

  第二阶段则是4月初,受国际环境影响,港股市场出现剧烈动荡,资金跨过香江强势护盘港股。

  不管是基于长线投资逻辑还是护盘逻辑,今年以来,南向资金的话语权正在不断提升。Wind数据显示,2024年,南向资金成交额约为11.23万亿港元,占当年恒生指数成交额的30%以上。2025年以来,南向资金成交额约为7.2万亿港元,占今年以来恒生指数成交额的40%以上。

  南向资金能否跨过珠江,获取定价权?目前业内仍存在一定分歧。

  从港股存量持股结构中,外资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基于港交所中央结算系统数据分析,按照各类资金持股市值占比降序排列,截至2025年3月18日,港股资金来源最大的为偏长线配置的稳定型外资、短线交易的灵活型外资,持股金额占比分别为43.9%、19.4%。而港股通持股金额占比仅为18.8%。

  南向资金获取定价权,也存在限制性因素。“在港股这样一个开放市场,两个因素决定了南向资金不可能有‘绝对定价权’。”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海外策略分析师刘刚在近期研报中提出,第一是做空机制,2000年以来,港股市场卖空比例呈阶梯式抬升,在市场情绪波动较大时甚至一度超过20%,对于股价的短期走势也往往起到重要作用。但南向资金暂时还无法参与卖空。第二是南向资金无法参与定增和配售,加之港股的“闪电配售”机制,使得南向资金还面临短期内巨大的供给压力。

  不过,南向资金正在掌握红利股与小盘股的局部“定价权”。刘刚分析,南向资金持股占比在30%以上个股基本以小盘股(市值在50亿港币以下)和红利股为主。2024年南向资金增持的前15大个股中高分红标的占比约为三分之二。这一点同样也体现在AH溢价上,AH两地上市的公司中绝大多数均为国企和传统板块,其中金融、能源、电信、公用事业等板块市值占比约80%,历史上每一次南向的大举流入往往对应着AH溢价的快速回落。

  海通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吴信坤认为,从过去一段时间的流量视角来看,南向资金其实正在取得港股市场边际上的定价权。从行业结构层面进一步分析,也可以发现类似规律。流量视角下,春节前后Deepseek概念引领的中国科技资产重估行情启动,南向资金与外资在不同程度上流入港股,但在流入方向上略有差异。南向资金流入软件服务、电信服务等科技板块,除此之外还大幅流入零售、银行、汽车等泛消费、红利行业,而同期外资在这些行业上净流出,这使得南向在港股泛消费、红利行业的边际定价权得到提升。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