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在线旅游平台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出行与住宿预订。然而,当一家平台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时,其行为是否符合市场规则与公平原则,就备受关注。
近日,携程旅行网运营主体被郑州市市场监管局依法行政约谈,引发广泛关注。此次约谈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行业乱象与平台问题?
被约谈:携程进行不合理限制
9月17日,郑州市市场监管局对携程的通报,迅速引发各界关注。
据郑州市市场监管局微信公众号9月17日通报,经调查核实,携程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三十五条及《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存在利用服务协议、交易规则和技术手段对平台内经营者的交易及交易价格进行不合理限制的问题。
早在9月4日,郑州市市场监管局已依法向其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此次约谈是进一步督促企业全面整改、规范运营。
从市场监管局的调查结果来看,携程在行业内的一些做法,已经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平台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在服务协议与交易规则中设置不合理条款,对平台内商家的交易行为进行限制。这就好比一个集市的管理者,制定了一套只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商户的规则,商户们虽有怨言,却因集市的影响力而无奈遵守。
例如,在酒店预订业务中,携程通过一些服务协议条款,限制了酒店在其他平台开展促销活动的自由度,要求酒店给予携程平台更优惠的价格与条件,否则就可能在平台上降低酒店的搜索排名,减少曝光度。这无疑是对平台内经营者自主经营权的侵犯,限制了他们在市场中自由竞争的权利。
而在技术手段方面,携程的“调价助手”功能更是引发诸多争议。据多家入驻携程的酒店反映,该平台通过“调价助手”强制干预酒店定价,且阻碍功能取消。
武汉多家酒店店长证实,携程会监控酒店在其他平台的定价,一旦发现价差,便通过“调价助手”自动下调酒店在携程的房价,且全程不通知商家。
武汉祺程酒店店长张某表示,其酒店每日都要与平台“拉扯”——自行将房价调回后,最快8分钟就会被“调价助手”再次下调,五一期间甚至被平台将房价调低一倍多,严重影响节假日收益。
另一家酒店店长罗某(化名)展示的订单显示,同一房型因平台调价,单日价格差最高达44.88元,常规调价幅度多为20~30元。这种技术手段的滥用,让酒店商家们叫苦不迭,完全失去了对自家商品价格的自主控制权,只能被动接受携程的“价格操控”。
旧疾未愈:暑期已因价格问题被警示
事实上,这并非携程首次因价格问题被监管部门盯上。
今年暑期,旅游市场火爆,携程却因价格问题被地方有关部门约谈。8月5日下午,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集中约谈包含携程在内的等五家涉旅平台企业,对相关平台企业可能存在的实施“二选一”、利用技术手段干预商家定价、订单生效后毁约或加价、价格欺诈、哄抬价格等问题进行了通报,进一步提示了违法风险。
短短45天内,携程遭遇两次监管警示,且均聚焦价格操控与竞争限制。这表明携程在价格管理与市场竞争行为方面,存在严重的合规漏洞。
从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指出的“利用技术手段干预商家定价”,到郑州市市场监管局认定的“对平台内经营者的交易及交易价格进行不合理限制”,两者高度吻合,足以说明携程的这些违规行为并非偶然,而是长期存在的经营“顽疾”。
在旅游市场需求强劲复苏的当下,携程本应抓住机遇,提升服务质量,规范自身经营行为,却在价格问题上屡屡犯错,不仅损害了商家利益,也给消费者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
此外,还有用户抱怨携程平台上存在“价格波动大”“隐藏费用”“退款困难”等问题。据报道,有消费者反映在携程购买机票后,因操作失误、突发情况改变行程,被扣取高额退改票费。如赵先生在携程旅行网订了两张往返机票,刚下完订单发现地址填反了,要求取消订单重新订购,但客服表示如果退票的话,只能退280元的机建和燃油费。
行业“巨轮”:垄断优势下的“失衡”操作
携程在在线旅游行业的地位举足轻重。根据交银国际测算,2024年市场占有率排名如下:携程(56%)、同程旅行(15%)、美团(13%)、飞猪(8%)、抖音(3%)。携程在酒旅市场占有率高达56%,远超第二名同程旅行的15%。如此高的市场占有率,让携程在行业内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业绩也是水涨船高。
携程集团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本季度营收148亿元,同比增长16%;归母净利润48亿元,同比增幅达26%。
细分业务中,占总营收41.7%的住宿预订收入62亿元,同比增长21%,交通票务收入54亿元,同比增长11%,国际OTA平台总预订更是同比增长超60%。
携程在财报中将增长归因于“旅游需求强劲复苏与国际业务拓展”,但市场分析指出其32.8%的净利率部分依赖平台对商家的流量管控能力。
携程凭借其强大的市场份额和流量优势,自定规则主导商户交易行为。在服务协议与交易规则的制定上,往往倾向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了平台内商家的合法权益。
对于商家而言,携程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销售渠道,“离不开又惹不起”成为众多商家的无奈心声。许多中小酒店商家,由于自身品牌影响力有限,客源主要依赖于携程这样的在线旅游平台。即便对携程的一些不合理规则与价格限制行为心存不满,但为了维持经营,获得客源,也只能被迫接受。这种市场地位的不平等,导致了平台与商家之间的关系严重失衡,商家在交易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
而在技术运用上,携程本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但现实却是技术被用于限制竞争、操控价格。“调价助手”这一技术工具,本应是帮助商家优化价格策略的助手,却变成了携程控制商家价格的“利器”。这种技术不向善的做法,不仅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也违背了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初衷。
市场疑惑:公司回购,创始人减持5亿元
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携程集团虽实现16%的营收增长,但应收账款净额达144.13亿元,较2024年底大幅增长15.7%,增速与营收几乎同步,且该金额已达第二季度营收的97%。
2025年上半年,携程的各项费用支出均呈现上升趋势,营业成本55.23亿元,同比增长22%;产品研发费用70.25亿元,同比增长17%;销售及营销费用63.25亿元,同比增长17%;一般及行政费用:21.35亿元,同比增长2%。
从盈利能力来看,2025年第二季度,携程集团毛利率为81.0%,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这主要系Trip.com收入占比提升所致(国际业务占比提高,但毛利率相对较低)。
2025年第二季度携程Non-GAAP营业利润率为31%,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Non-GAAP净利率为34%,同比下降5.3个百分点。这表明公司在营收增长的同时,盈利能力实际上在减弱。
值得注意的是,利润增长主要依赖非经营性投资收益。2025年第二季度,“其他收入”一项录得11.14亿元的净收入,而去年同期该项为净支出1.83亿元,仅此一项就为公司贡献了近13亿元的利润增量。若剔除这部分“意外之财”,携程集团核心业务的盈利能力不仅未能实现高速增长,甚至可能已显疲态。
同时,财报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携程的短期负债从194亿元增至282亿元,短期投资则从284亿元降至217亿元。
在此背景下,在财报发布后,携程集团董事会批准了未来回购总价值不超过50亿美元已发行股票的新计划,此前已根据2025年2月批准的计划完成约4亿美元回购,这一大规模回购通常被市场视为管理层认为公司股价被低估、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的强烈信号。然而,美国SEC文件显示,携程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梁建章计划出售100万份美国存托凭证,按当前市价计算价值约5.27亿元,这是他2025年以来首次披露减持计划。
公司联合创始人、总裁范敏自2025年1月以来也多次减持,累计套现超2亿元,此外,包括首席财务官、首席运营官在内的多位高管自2024年以来均有减持动作,而曾经的第一大股东百度自2015年“去哪儿”与携程合并成为大股东后,持股比例从最高超20%一路下滑,截至2024年年报已降至7.0%。
股东不断通过减持套现陆续离场。这种“公司买、高管抛”的左右互搏让市场陷入困惑。虽然创始团队的减持可能出于个人资产配置和财务规划的需求,但与公司的大额回购同时发生,很难不让外界解读为“落袋为安”。
如今,携程被约谈,对于整个在线旅游行业而言也是一个重要的警示。旅游全行业应以此为契机,审视自身经营行为,共同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理财周刊-财事汇》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