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徐潇潇)中秋国庆双节已至,拆盲盒的“啪嗒”声在商场此起彼伏,当隐藏款在社交平台引发阵阵惊叹,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消费模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年轻群体。盲盒经济以其多元化形态深度融入“Z世代”的日常生活,成为这个时代不可忽视的消费现象。
在市场快速扩张的同时,盲盒消费呈现出明显的情绪驱动特征。多位年轻消费者表示,购买盲盒已成为缓解压力、获取情感慰藉的重要方式。但也面临信息不透明、投机炒作等问题。业内专家建议,可通过完善法律法规、规范企业经营、加强消费者保护,促进这一新兴消费业态的可持续发展。
潮玩成“Z世代”假期消费主场
“我只要摸一摸盲袋的轮廓,就能大概猜出是系列里的哪一款玩具。”资深盲盒爱好者小王(化名)对记者说。目前她在深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趁着假期出来淘一淘心仪的周边。
日前,在深圳大中华Bit City次元小镇,记者看到现场人潮涌动,不少初高中生趁着闲暇前来选购自己喜欢的周边产品。对他们而言,平时学业压力大,这样的消费成了一种难得的放松。
深圳之所以能成为情绪消费的“沃土”,首先得益于其年轻的人口结构。作为中国最年轻的超一线城市,深圳平均年龄仅32.5岁。年轻群体不仅是消费的主力,更善于发掘新的消费需求,持续推动情绪消费业态的创新。
盲盒,最初作为潮玩领域的销售形式,如今已突破单一品类的限制,呈现出跨界融合的蓬勃发展态势。在各大商场的潮玩门店,消费者排队抽盒已成为常态,货架上琳琅满目的系列产品,也见证了这一市场的快速扩张。
据QYResearch最新调研报告预计,到2030年,全球盲盒手办市场规模将达到12340.27百万美元,未来几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9.8%。从全球市场格局来看,盲盒手办的主要生产商包括MGA、Funko、名创优品、乐高、泡泡玛特等,其中前五大厂商占据约七成的市场份额。目前,核心厂商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和中国。
随着盲盒经济的持续升温,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从传统节日限定款到城市特色IP款,从实用型产品到情感寄托型商品,盲盒正在重塑年轻一代的消费习惯与社交方式,成为连接品牌与消费者的新纽带。
对许多年轻人而言,盲盒已不仅是一种消费行为,更是一种情感的慰藉与生活的仪式。小王向记者透露,她每月花费在微缩盲盒上的预算约500元。“每当完成一个棘手的科研节点,我就会用一个小盲盒犒劳自己。”她笑着说,“书桌上那些小小的世界,是我在学术苦旅中最直接、最可爱的动力源泉。”
从事运营工作的潘女士对此深有共鸣。她将下班后抽取“萌粒”盲袋的时刻,形容为一天中最治愈的仪式。“打开袋子的那一瞬间,所有工作压力都烟消云散。那种不期而遇的惊喜感,仿佛为平淡的生活注入了满满的元气。”
惊喜背后暗藏玄机
盲盒为何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俘获众多年轻人的心?其背后,是“Z世代”表达自我、寻求认同的深层心理需求被精准捕捉与回应。
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盲盒既是一种消费行为,也是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它反映出年轻群体对价值认同、情感满足和社交归属的合理诉求,但同时也潜藏着非理性消费的风险。”
当前盲盒市场最突出的风险,在于信息不透明所引发的投机炒作。部分商家利用概率不公开、价值不明确等手段进行过度营销,导致二手市场出现严重价格扭曲。数据显示,某些热门隐藏款的溢价甚至高达原价的20倍,形成典型的投机性泡沫。
“这种价格严重背离价值的现象值得警惕。”一位资深行业观察人士表示,“盲盒本质上是一种娱乐消费,一旦演变为金融投机工具,就需要防范其可能带来的潜在金融风险传导。”
与此同时,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与售后服务缺位,也成为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多位消费者反映,部分商家使用劣质材料生产,并以“拆封不退”等条款规避责任。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针对未成年人群体,目前仍缺乏适当的消费保护机制,可能进一步诱发非理性消费行为。
“入坑”多年的00后消费者颜小彤向记者坦言,她曾为集齐某系列隐藏款,连续购买了近百个盲盒。“现在回想起来,那种‘就差一个’的执念,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理性。”
业内专家建议,盲盒企业应当主动优化产品设计规则,避免设置过低的隐藏款概率,同时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更重要的是,企业需要建立未成年人消费保护机制,杜绝诱导性营销,这既是对消费者负责,也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