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必选收购案背后的人形机器人暗战
当美国同行Figure创始人公开质疑优必选“万人规模交付可能是电脑特效”时,这场中美机器人企业的隔空交锋,已经超出了简单的商业纠纷范畴。作为跟踪机器人赛道多年的老股民,我看到的是一场关于产业话语权的卡位战——中国企业正试图用规模化交付能力改写行业游戏规则。
被“特效质疑”倒逼的肌肉秀
优必选那份一镜到底的工厂实拍视频,表面看是针对质疑的危机公关,实则暗含战略深意。要知道,在人形机器人这个烧钱如流水的赛道,资本市场最焦虑的就是“PPT造机器人”的故事。通过展示真实产线,优必选不仅自证了交付能力,更向市场传递出其工业级机器人Walker系列已具备场景落地条件的关键信号。这种展示,可比任何研报里的技术参数都有说服力。
1.3亿收购案的场景野心
最新这笔收购无锡优奇7%股权的交易,暴露了优必选更深的布局逻辑。无锡优奇服务的汽车、轮胎、3C电子等行业,恰是工业机器人最理想的落地场景。通过控股这家物流机器人企业,优必选相当于给自己的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提前修好了“高速公路”——既有现成的客户网络,又能快速对接仓储物流等刚性需求。这种“本体+场景”的打法,远比单纯炫技更符合商业逻辑。
量产竞赛中的幸存者游戏
眼下人形机器人赛道正在经历残酷的淘汰赛。美国Embodied、K-Scale Labs等明星公司的倒闭,与国内企业集体冲刺IPO形成鲜明对比。大摩最新报告预测2026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需求量仅1.2万台,与业内10万台的乐观预期相差近10倍。这种预期差恰恰说明:资本市场已从追捧技术概念转向严苛的商业化验证。优必选此时强化交付能力,某种程度上是在争夺“幸存者”的入场券。
值得玩味的是,就在优必选回应质疑的同一天,北京市长殷勇带队调研人形机器人企业时特别强调“商业化规模化应用落地”。政策导向与产业动作的同步,或许暗示着一个新阶段的开端——当海外企业还在技术路线争议中徘徊时,中国玩家已经押注量产能力的建设。这种战略分歧,可能在未来几年重塑全球机器人产业格局。
当然,作为投资者需要清醒认识到:即便如优必选这样率先登陆资本市场的企业,仍面临传统教育机器人业务增长乏力、研发投入高企的财务压力。人形机器人能否真正成为其第二增长曲线,还要看后续订单的含金量。毕竟在制造业领域,客户愿意真金白银买单才是硬道理。这场中美机器人竞赛,或许才刚刚进入最精彩的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