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造”升级的浪潮中,机器人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5年8月份工业生产数据显示,全国规模以上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增速高于全部规上工业3.4个百分点。从产品看,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机器人减速器、工业机器人等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8.6%、14.4%。
优势产业壮大
在9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表示,数据显示,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470台/万人,远超全球平均水平。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智能制造装备和系统解决方案取得群体性突破。
我国制造业机器人的加速渗透,得益于庞大的制造业体量为产业应用提供的丰富场景。特别是近年来,以“新三样”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快速壮大,产业链话语权持续提升,带动一批国产机器人企业脱颖而出。
今年9月份,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必选”)宣布,获得国内某知名企业2.5亿元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产品及解决方案采购合同,再次刷新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最大的单笔合同纪录。截至目前,公司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已获得近4亿元合同。
“公司已与众多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客户群体覆盖新能源汽车制造、3C制造、智慧物流等领域,包括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顺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优必选相关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司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S系列已进入全球多家工厂实训。
除了在传统工业场景的应用,机器人自身的技术突破正推动其应用边界不断拓展。
浙江吉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泰智能”)研发的爬壁检测机器人,便是技术突破的典型案例。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底盘,却能稳稳吸附光伏立柱爬至高空作业,不仅可破解风电风机叶片传统人工检测的高风险、低效率、低精度难题,还能为新能源领域的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吉泰智能创始人徐光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核心产品爬壁检测机器人及一体化大数据平台的多项硬件核心技术,如不同材料表面吸附、壁面曲率自适应控制技术等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产业强链补链
机器人在制造业的加速渗透缘于全产业的协同发力。从核心零部件、整机到产业生态,伴随着关键环节国产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智造”有了更坚实的支撑。
机器人三大关键零部件——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曾一度制约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近年来,我国企业持续攻关,核心零部件自研率显著提升。
例如,深圳市雷赛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于近日推出第三代FM3系列无框电机。该公司相关人士表示,该系列电机结合了日系高精度绕线与灌封工艺,聚焦机器人在结构紧凑性与性能一致性上的核心需求,在实现欧美龙头企业产品超低齿槽转矩的同时,转矩密度还提升了20%,可为机器人关节提供更高效、更可靠的动力解决方案。
在核心零部件自主化取得突破的同时,我国机器人企业也在积极布局生态建设,通过搭建开放平台、汇聚产业链资源,进一步增强产业竞争力。
以重载机器人企业深圳赛博格机器人有限公司为例,目前已有20余家核心零部件企业围绕其“模块化开放平台”开发专用传感器,8家系统集成商定制了矿山巡检、海上油气开采等专用机型,部分海外企业也通过技术授权加入了公司的产业生态。该公司创始人董典彪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我们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做生态产业链的链主。公司旨在用技术搭台、用标准立规、用需求引商,让上下游企业在协同中成长。”
为进一步夯实机器人产业发展根基,我国正持续加大机器人全产业链强链补链力度,通过摸清薄弱环节、系统部署核心技术攻关,针对行业前沿技术及重点环节启动“揭榜挂帅”引才,再依托科技企业孵化器与首台(套)等推广政策,不断打通产学研用,凝聚产业合力攻克短板,为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