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器人何时才能进入寻常百姓家?”这个长期被社会大众关注的问题,如今正迎来实质性的突破。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公布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项目名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标志着我国养老机器人的发展迈出了从技术探索走向落地应用的关键一步。
《中国经营报》记者通过查阅梳理《通知》项目名单注意到,试点项目共32个,划分为情感陪护、康复支持、生活照料、移乘转运、辅助行走、二便护理及助浴、健康管理、智慧环境、护理协作、多场景应用这十大类别,基本覆盖了当前养老服务领域的痛点和需求点。
《通知》释放出哪些信号?试点项目牵头单位及参与单位将如何开展工作?养老服务机器人的规模化应用将率先从哪一类别破局?针对这些业界关注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多位相关人士。
“结对攻关”:供应与需求、研发与应用
从试点项目名单中可以看到,每个项目由一家单位负责牵头,并有多家单位参与。整体来看,项目参与主体大致可以分为机器人技术公司、科研院校或机构、医疗或养老机构三类。区域分布总共涉及14个省、直辖市,其中北京市、广东省、浙江省分别设有6个、5个、4个试点项目,上海市、江苏省、山东省各设有3个试点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提出“结对攻关”的方式。泰康之家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所谓结对攻关,主要是从供应方和需求方强强联合,攻克特定养老场景下的实际痛点,将产品更好地满足实际场景需求并加速落地应用。”遨博智能负责人也表示,研发与应用双方“结对”,促进研用双方结对攻关,推动产品在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等场景中的应用验证和迭代升级。需要指出的是,泰康之家是“情感陪护”类、“护理协作”类的2个试点项目的参与单位,遨博智能则是“生活照料”类中“生活照料与康复理疗智能机器人研发与应用推广”项目的参与单位之一。
来自广东深圳的自变量机器人公司,是“面向生活照料的智能机器人研发与应用验证”试点项目的牵头单位。自变量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庞浩透露,在《通知》公布之前,公司已组织技术团队在养老机构进行需求调研及其他前期工作。他向记者介绍:“作为牵头单位和产品研发方,自变量机器人首先要承担的是完成产品落地需要解决的一系列技术突破工作,其次是在场景合作伙伴的帮助下理解养老场景中的业务逻辑,并合理设计任务落地路径,真正实现让智能机器人产品在具体养老任务上实现生产力价值。”
“结对攻关,意味着这是一个需要技术与场景密切配合才能完成的试点任务。绝大多数试点项目都是由技术研发类公司和养老业务类机构组成。从中可以感受到,《通知》项目的设立,就是要推动智能机器人产品真正落地养老场景,带来生产力价值。”庞浩如是说道。
前述泰康之家负责人表示:“作为需求方及参与单位,泰康之家主要承担几个方面的工作,基于护理协作机器人的功能特点,在养老社区选取场景及试点人群,通过初步试点,协同机器人厂商对机器人的适老化、场景适配性等相关功能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加速在养老场景的落地应用,后续根据试点情况考虑在各养老社区推广。”
“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上市公司优必选,在此次试点中是“辅助行走”类“智能脑认知评估训练与康复助行机器人研发与试点应用”项目的参与单位之一,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牵头。优必选副总裁、优必选研究院副院长庞建新介绍,该公司在这一试点项目中主要负责建立智能脑认知评估与训练系统,对相关技术进行优化,以及实现产业落地。目前,优必选已经布局相应的认知评估及训练产品、康复训练场景产品,为客户提供相应服务。
从试点项目展望:哪类机器人率先落地?
记者注意到,自今年年中以来,随着具身智能赛道的火热,部分机器人企业开始将养老护老领域作为发力布局的重点。例如,傅利叶机器人在今年8月初推出了主打交互陪伴、“可触摸”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GR-3,将“康养陪伴”列入该款产品的目标落地场景。无独有偶,外骨骼机器人公司傲鲨智能将多款外骨骼产品落地应用在大家保险旗下的“大家的家”医养社区。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通知》试点项目中的“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产品,并不局限于人形机器人的形态,而是指广义的、涵盖通过AI及具身智能软硬件技术服务应用于养老领域的机器人范畴,如外骨骼机器人、协作机器人、护理机器人等也被包含在内。
庞浩分析指出,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特点是具有较好的任务通用性和场景泛化性,尤其适合任务要求随机性强的服务类场景。养老是一类具有特殊需求的生活照料场景,这个场景中的大多数任务,例如清洁、搬运、巡检等,都适用于其他相近的服务类场景,比如酒店、餐饮等。从《通知》中所列的10个类别的试点可以看出,有很多试点都具有鲜明的养老特色,例如康复、护理、情感陪护等。
当被问及对落地趋势的判断时,庞浩指出,《通知》试点项目涉及的10个类别养老需求,在规模化落地难度上不尽相同。那些不需要操作能力、不需要近身服务、不需要跨场景/跨任务执行能力的需求能够更快地满足,相应产品也相对更快普及落地,比如情感陪护类;像康复护理类需要专用机器人服务、提供近身服务、安全要求高的机器人,往往开发周期较长,可能需要拿到医疗器械相关资质许可才能推广;另外,还有一些需求指向服务养老从业人员,以便从后端解放更多人力、用于直接面对老人的工作,这类机器人需要具备通用性和泛化性,需要具身智能技术的范式革新和技术升级,故开发难度较大。谈及未来,在庞浩看来,“未来一定是不同类型的智能机器人产品,共同满足养老场景的各方面需求,最快三五年之间,机器人进入养老场景就会变成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当记者抛出“哪一类别的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最先落地”这一问题时,多家企业都对于自身参与或布局的场景表达了信心。前述遨博智能负责人介绍,该公司已推出用于热疗、点阵波、艾灸、拔罐等用途的智能理疗机器人,生活料理类尤其是理疗机器人相对比较成熟,或将更早实现落地。庞建新则表示看好“辅助行走”类机器人,其判断理由是“辅助行走”凭借需求的必要性以及技术发展的成熟性,或将更好落地。
上述泰康之家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知》试点中10个类别的养老机器人的落地难度和应用速度主要取决于“技术成熟度”和“需求紧迫性”,对机器人响应速度要求不高且不直接接触老人身体的情感陪护类机器人可能会更快落地;协助护理机器人需求较大,但需要近身服务,因此要考虑安全性因素逐步探索落地。值得一提的是,泰康之家将智慧医养作为公司战略方向,目前已引入了陪伴机器人“小泰”音箱、康复机器人等,还在积极探索智能巡检机器人、具身智能机器人等产品种类。
毫无疑问,随着《通知》试点开启,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的技术研发与场景应用已然“破冰”。事实上,早在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发展应用,“研究设立养老服务相关国家科技重大项目,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研发应用”。而到今年8月底,国务院《关于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将“民生福祉”列入六大重点行动之一,提出“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对织密人际关系、精神慰藉陪伴、养老托育助残、推进全民健身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政策引导支持下,养老机器人不再只是实验室概念,而是以更贴近用户痛点、更加细分的场景类别的试点项目,迈出了重要一步,其真正规模化应用普及、“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步伐正在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