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吧首页 > > 正文
  •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4-25 17:27:20 股吧网页版
中国机器人“顶流”齐聚深圳,开启多场景应用落地时代
来源:南方都市报

  跳舞、掌勺、冲咖啡,走进工厂搬砖、拧螺丝……从“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诞生,到全球首个实现前空翻的机器人,再到“机器人谷”的悄然崛起,深圳的机器人产业正持续跑出“加速度”。

  4月24日至26日,首届机器人全产业链接会(FAIR plus 2025)在深圳会展中心(福田)举行,吸引了国内外学者专家、行业精英、行业协会及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家知名机器人企业携展品参会。依托深圳在机器人产业链上的突出优势,本届大会正着力打造一个覆盖全产业链、聚焦深度合作的交流平台。

  今年3月,深圳发布了《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要在关键核心零部件、AI芯片、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融合技术、多模态感知、高精度运动控制、灵巧操作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计划新增培育估值超百亿元企业10家以上、营收超十亿元企业20家以上,推动落地十亿级应用场景50个以上,带动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形成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数量突破1200家。

  “具身智能”指依靠物理实体,通过与环境交互实现智能增长的系统。当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深度融合,便构成了具身智能的核心模式,赋予机器人更强大的“智能大脑”,进而打开更广阔的产业应用空间。

  这份行动计划也被视为深圳抢占具身智能战略高地的“入场券”。当前,深圳已在该赛道积累了坚实的基础。华为盘古、腾讯混元等AI大模型为机器人提供智能算力支撑;多模态感知、高精度运动控制、灵巧操作等关键环节也已涌现出一批行业领先企业。它们通过紧密协同,加速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研发与实际落地。

  从实验室走向现实,机器人应用场景迎来集中爆发

  首届机器人全产业链接会上,覆盖了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等领域的最新成果,成为深圳市内目前规模最大、种类最齐全的机器人产业盛会。

  开幕式上发布的《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链总产值达2012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较2023年的1787亿元增长12.58%。该增幅不仅稳定提升,也明显高于同期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均增速(10.50%),凸显机器人产业在新质生产力中的支柱作用。

  白皮书同时指出,截至2024年底,深圳机器人产业的创新活力持续释放,专利申请量位居全国前列。在专利申请主体排名前20中,深圳企业占据16席,其余4席由高校和科研机构获得。腾讯、华为、大疆、平安科技等头部企业加快布局机器人领域,推动深圳机器人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展会现场,来自工业、物流、医疗、服务等多个应用领域的机器人悉数登场,现场演示各自“拿手好戏”。

  在人形机器人展区,帕西尼的多维触觉灵巧手DexH 13完成了一项“高难度动作”——轻柔地拾起玻璃器皿并精准摆放。这款灵巧手配备1140个ITPU多维触觉传感单元,展现出近乎人类手感的操作能力,引来不少观众驻足拍摄。

  帕西尼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高精度触觉感知是实现人形机器人落地复杂场景的关键,公司希望通过这一能力加快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世界。

  在优必选展区,天工行者以稳健步伐跨越模拟台阶,展示其复杂地形下的运动控制能力。这是业内首个售价在30万元以下的科研级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凭借其开放式平台设计,成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关注的焦点。

  不久前举办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中,“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率先冲线,凭借稳定步态与较快速度在网络上圈粉无数。

  据介绍,这款机器人由优必选与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联合推出,并设立“人形机器人科研共研共创基金”,首期资金达1000万元,主要用于支持机器人软硬件设计、算法研究和应用开发。目前“天工行者”已在全国范围内获得超100台意向订单。

  在智平方展区,刚刚发布的AlphaBot 2也亮相展会。不同于传统工业机器人,该款产品搭载了自研的GOVLA具身大模型,具备自然语言理解能力,能够自主规划行动路径,完成从冰箱取材、简单烹饪到端餐上桌的全流程任务。

  智平方相关负责人表示,通用型智能机器人不应仅限于执行单一任务,而应成为面向未来的“第四代智能终端”,更深度地融入生活和生产场景

  除深圳本地企业外,来自上海、北京、苏州等地的机器人公司也携带面向具体场景的解决方案参展。从车间自动化、仓储物流,到商业零售、智慧城市,机器人正以更灵活的形态、更智能的技术,渗透至千行百业。

  产业扩容势头强劲,深圳机器人跑出“加速度”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深圳机器人企业总量达74032家,全年新增企业14534家,同比增长高达39.64%。与此同时,机器人产业链总产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达到2012亿元,同比增长12.58%,跑出了一条清晰可见的“加速度曲线”。

  深圳机器人产业的强势增长并非偶然。依托雄厚的工业制造底盘、持续优化的政策支持和高度活跃的创新环境,这座城市为机器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沃土。

  如今,一条涵盖基础零部件、核心模块、本体制造、系统集成到场景应用的全链条产业体系已在深圳成型,工业机器人和非工业机器人双线并进、协同发展。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深圳的产业链布局日趋完善,自动化控制器、无人化设备等关键环节优势突出,一批技术扎实、反应敏捷的本土企业正在快速成长。

  在非工业机器人方面,深圳同样构建起较为成熟的技术生态,从核心零部件、操作系统、集成模块到终端整机,产品类型多样,服务场景广泛,涵盖教育、医疗、商业、家庭等多个方向,正在不断拓展“机器人+”的边界。

  技术创新方面,深圳机器人产业依然动力十足。2024年,专利申请量高达20531件,同比增长35.56%;专利授权数量7575件,同比增长36.14%,自2015年以来保持爆发式增长趋势,展现出持续旺盛的创新活力。

  从专利主体来看,企业依旧是创新主力军。腾讯、华为、大疆、平安科技等科技巨头在机器人技术领域持续投入,加速推动产业迈向更高端的智能化阶段。

  不仅如此,深圳机器人产业在资本市场上的吸引力也在持续释放。2024年共发生72起融资事件,占全国比重近四分之一(24.91%),位居全国首位。其中,种子轮和天使轮融资占比达到31.94%,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反映出深圳市场对前沿项目的高度敏锐与前瞻眼光。

  这些融资不仅集中在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等“硬核赛道”,也覆盖核心零部件与应用产品,构建出涵盖硬件、软件与解决方案的一体化机器人产业生态。

  《白皮书》指出,深圳在“硬件”层面具备制造优势,在“软件”层面也展现出强大创新力,从AI算法到系统服务齐头并进,正逐步形成“硬强软不弱”的产业格局。机器人,正在成为深圳下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