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26 15:09:00 创作中心网页端 发布于 上海
小鹏汽车机器人专利曝光:车企跨界造变形金刚,2025年量产价格堪比豪车

  当车企开始造"变形金刚"

  看到小鹏汽车最新获批的机器人关节专利,我脑子里蹦出的第一个画面是《变形金刚》里"咔咔"变形的汽车人。这种降低传动结构刚性、提高精度的技术,表面上是为了让机器人动作更灵活,但细想会发现——车企们正在把造车积累的机械臂技术、动力系统经验,悄悄移植到人形机器人赛道。

  专利背后的战略卡位

  从新闻里能清晰看到两条主线:一是技术复用(比如特斯拉Optimus直接套用FSD视觉算法),二是场景绑定(广汽机器人优先试水安防、康养领域)。小鹏这个关节专利也不例外,它本质上是用造车经验解决机器人运动控制的痛点。就像当年智能手机厂商跨界造车一样,现在车企入局机器人,赌的是"智能移动终端"的下一个形态。

  有意思的是,车企布局呈现出明显的"分层"策略:- 特斯拉/小鹏选择全栈自研,用汽车业务输血机器人研发
  - 宝马/现代则通过投资合作快速补短板
  - 比亚迪更务实,直接让机器人在自家工厂实训

  黎明前的漫长黑夜

  虽然车企们给出了2025-2026年的量产时间表,但业内人士的担忧很现实:成本居高不下(一台机器人价格堪比汽车)、供应链未成熟(特别是灵巧手等精密部件)、场景验证周期长。就像十年前的新能源汽车,现在的人形机器人也面临"实验室很酷,商业化很难"的窘境。

  有个细节值得玩味:小鹏在专利中特别强调"抗冲击性能",这暗示着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可能优先考虑工业等高风险环境,而非家庭场景。毕竟让机器人在流水线上拧螺丝,比让它在客厅哄孩子要容易实现得多。

  留给普通投资者的思考

  作为观察者,我们或许该关注两个信号:一是哪家车企能率先实现机器人业务的正向现金流(而不只是展览品),二是供应链上会不会出现像宁德时代这样的核心部件霸主。不过要提醒各位,当年VR/AR概念火爆时,很多公司也是这般画饼的。技术突破往往比预期更慢,但一旦突破又会快得超乎想象——这才是科技投资的戏剧性所在。

  (风险提示:本文提及个股仅为案例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