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万辆下线背后,小鹏汽车的“加速度”意味着什么?
作为第一批冲进新能源赛道的玩家,小鹏汽车刚刚在车展上秀了一把肌肉——第100万台整车下线。从50万到100万,小鹏只用了14个月,比前半程的82个月快了近6倍。这种“加速度”背后,或许藏着一些值得我们琢磨的信号。
交付量暴涨的背后逻辑
何小鹏提到,今年1-10月小鹏累计交付量同比增长190%,海外市场更是翻了一倍多。这种增长不是偶然,而是产品线和市场策略双重发力的结果。比如昨晚刚发布的X9超级增程版,1小时订单就破了历史纪录,近80%用户选了顶配Ultra版本——这说明小鹏在中高端市场的品牌认可度正在提升。
海外市场也是小鹏的新支点。P7+明年1月将登陆海外,加上另外3款新车计划,小鹏显然不想只在国内卷价格战。毕竟,国内新能源渗透率已接近40%,增量空间有限,而海外市场还是一片蓝海。
从“活下去”到“跑起来”
还记得前两年小鹏的困境吗?销量低迷、毛利承压,甚至被调侃“蔚小理”变“理蔚小”。但今年三季度财报显示,小鹏毛利率站上20%,同比提升了近5个百分点。虽然仍在亏损,但“止血”效果明显。
这种转变的关键,或许是产品定位的调整。比如MONA M03用11万起的定价横扫A级纯电市场,而X9又用30万+的价格试探高端MPV市场——两头抓的策略,既保住了销量基数,又撑起了利润空间。
挑战依然在路上
不过,新能源赛道没有“安全区”。小鹏的海外扩张要面对特斯拉的本土化优势和欧洲的贸易壁垒;国内则要应对小米、华为等科技企业的跨界冲击。何小鹏自己也说,造车是“永不停止的马拉松”——现在的成绩,只是阶段性的领先。
对投资者来说,小鹏的百万辆里程碑或许是一个观察窗口:它的技术储备(比如AI智驾)、供应链效率和全球化布局,能否支撑下一个百万辆更快到来?这个问题,可能需要交给2026年的市场来回答。
(提醒:本文仅作信息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