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的“百万时刻”意味着什么?
今天广州车展上,小鹏汽车宣布第100万台整车下线——从50万到100万只用了14个月,这个速度比前半程快了近6倍。更值得玩味的是,何小鹏提到X9增程版1小时订单破纪录,北方市场占比首次过半。这些数字背后,或许藏着两个信号:产能爬坡进入爆发期,以及产品策略开始打破地域限制。
要知道,新能源车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最难的就是这个阶段。就像跑马拉松,前30公里是耐力,最后12公里才是决胜局。小鹏现在显然在冲刺,但冲刺之后呢?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会押韵
这让我想起岚图汽车的故事。2025年东风集团私有化退市时,岚图作为旗下新能源品牌,借势登陆港股引发股价单日暴涨54%。但后续走势却像坐过山车——中小股东对估值不满、行业竞争白热化,最终股价还是得靠季度盈利(岚图2024年Q4首次单季盈利)来稳住阵脚。
对比来看,小鹏和岚图都踩中了“规模效应”的节点,但市场情绪可能截然不同。岚图的暴涨更多是资本运作驱动,而小鹏此刻的百万里程碑,更像是用交付量实打实砸出来的存在感。不过别忘了,当年岚图北方市场迟迟打不开局面,而小鹏X9增程版能拿下北方50%订单,至少说明产品适应性上迈出了一大步。
海外与增程:两条新赛道的赌注
何小鹏提到2026年要推3款海外车型,这步棋走得比岚图更激进。但海外市场从来是块硬骨头——文化差异、渠道建设、政策风险,随便一个坑都能让“出海故事”变成“事故”。
增程路线倒是聪明。别看现在纯电是主流,但去年冬天北方充电桩冻成“冰棍”的新闻还历历在目。小鹏X9增程版定价30万出头,明显是想用“没有续航焦虑”来收割务实派家庭用户。这招岚图当年想过,可惜没赶上产能爆发的天时。
写在最后:鲜花与荆棘同在
站在百万辆的门槛上,小鹏像是个刚跑完半程的选手——前半程证明了自己能活下来,后半程要证明能活得更好。但资本市场从来不讲情面,岚图的案例已经告诉我们:短期狂欢易,长期认可难。
如果你问我怎么看?我会说:关注接下来三个季度的交付曲线,尤其是海外首秀的P7+能不能复制国内热度;警惕行业价格战的硝烟——毕竟隔壁特斯拉的“成本屠刀”从来不会迟到。至于现在是不是入场时机?抱歉,这个答案得你自己找。
(风险提示:本文提及公司仅作案例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