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IRON机器人:拟人化背后的商业化野望
最近小鹏汽车三季报电话会上,何小鹏花了近半篇幅谈人形机器人IRON,这个细节很有意思——当车企掌门人开始把机器人业务放在和汽车同等重要的位置,或许意味着行业正在经历某种质变。
从“猫步风波”到量产倒计时
IRON机器人此前因拟人化“猫步”引发热议,甚至需要何小鹏亲自剪开腿部包覆物自证非真人扮演。这种戏剧性场面背后,是小鹏在拟人化技术上的激进尝试:仿生嵴椎、肌肉模拟、全包覆柔性皮肤,这些设计让机器人能完成传统机械结构难以实现的流畅动作。不过拟人化既是卖点也是负担——特斯拉Optimus近期就因灵巧手寿命不足推迟量产,而小鹏也坦言第七代IRON物料成本仍然高企。
成本悖论与场景博弈
何小鹏预判机器人BOM成本最终会接近汽车,但二者成本结构差异显著:汽车软件占比约10%-20%,而机器人高达50%。这揭示了一个关键矛盾:越是拟人化的机器人,其AI训练、域控制器集成等软件投入就越呈指数级增长。目前小鹏选择优先布局导购、导览等商业场景而非工厂产线,某种程度上是在成本与实用性的天平上取巧——用低操作难度场景换取数据积累时间。
万亿市场的入场券
参照补充材料中披露的规划,小鹏计划2030年实现机器人年销百万台,这个目标堪比二线车企的整车销量。不过赛道热度可能超出预期:国内已有企业将教育级机器人价格下探至万元内,而政策端五部门近期明确鼓励具身智能进社区。这种“政策+供应链”的双轮驱动,或许正是何小鹏敢断言“机器人市场潜力超汽车”的底气。
风险藏在协同效应里
小鹏的独特优势在于汽车与机器人业务的协同:共享AI算法、供应链管理甚至销售渠道。但这种协同可能成为双刃剑——当投资者发现三季度汽车毛利率环比下滑1.2个百分点时,机器人业务的高投入立刻引发股价震荡。毕竟在盈亏平衡关键期,任何“烧钱”行为都会被放大审视。
站在当下看,IRON机器人的意义或许不在于短期盈利,而在于验证“物理AI”的商业化路径。就像十年前没人能精准预测新能源车渗透率曲线一样,人形机器人的爆发时点同样充满变数。各位读者觉得,这类兼具科技情怀与实用主义的产品,最终会走向千家万户还是特定商用场景?不妨留言区聊聊你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