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5-24 21:49:51 股吧网页版
阿里再度减持小鹏 造车新势力资本加速退出?
来源:中国经营网 作者:陈靖斌

K图 09868_0]

K图 09988_0]

  作为小鹏汽车的重要股东,阿里巴巴近期的减持行为再次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根据阿里巴巴集团5月17日披露的2025年第一季度美股持仓报告,阿里在该季度减持了308万股小鹏股票,减持幅度达到8.13%。

  这已不是阿里首次出手。早在2023年12月15日,阿里便宣布计划出售2500万股小鹏股票。随后在2024年3月21日,阿里又大幅减持3300万份小鹏ADS(相当于6600万股A类普通股),持股比例也由9.23%降至4.94%。

  对于阿里减持小鹏股份一事,《中国经营报》记者向小鹏方面询问如何回应,但截至发稿尚未获得进一步回复。

  尽管小鹏方面保持沉默,业内专家对此已有分析。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阿里的减持行为不仅是对个体企业的判断,更折射出整个造车新势力行业正进入冷静调整期。

  “新能源汽车行业正从过去的高速扩张转向理性发展阶段。行业洗牌加剧,资源加速向头部企业集中,竞争力不足的企业正在被市场淘汰。”张翔表示,“与前几年‘PPT造车’盛行、资本疯狂涌入的景象不同,当前市场已趋于理性。比亚迪、理想等头部企业逐步做大,那种股价‘爆发式’的上涨行情已不多见。”

  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指出,阿里近年来持续减持小鹏股份,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对造车新势力前景的信心变化。虽然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前景仍然广阔,但竞争也日趋激烈,新势力车企在技术、品牌、渠道等方面的挑战也日益加大。在此背景下,阿里可能认为小鹏作为新势力车企,其股价和市值增长空间有限,因此选择减持股份。

  频遭减持

  2025年第一季度,小鹏再度迎来了大股东阿里减持股份的消息。

  根据阿里巴巴集团近日披露的2025年一季度 13F持仓报告,公司在该季度减持了308万股小鹏股票,减持幅度为8.13%。这已不是阿里第一次减持小鹏股票。

  早在2023年12月15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文件显示,阿里旗下淘宝中国控股有限公司(Taobao China Holding Limited)计划出售2500万股小鹏的美国存托股票(ADR),总价值约3.91亿美元。彼时,阿里的持股比例从10.2%下降至7.5%。

  针对这一举动,阿里方面曾回应称,此次减持是出于自身资本管理的需要。“我们依然看好小鹏的发展前景,未来也将继续与其在战略层面保持合作。”

  小鹏方面也表示,阿里的减持并不代表其对公司前景的看法发生改变,而是执行其Q3财报中提出的“投资变现回报股东”的战略。尽管股份减少,阿里仍是小鹏的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约为8%,双方将在云计算等关键领域继续深化合作。

  然而,2024年3月21日,阿里旗下淘宝中国再次出售了3300万份小鹏ADS(代表6600万股A类普通股),其持股比例进一步从9.23%降至4.94%。

  对此,小鹏方面回应称,这一变化对公司核心业务影响不大。公司当前经营数据向好,核心产品表现亮眼,并强调阿里和阿里云仍是其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之一,双方仍将在研发和营销体系等多个层面保持紧密协作。

  不过,就在减持发生前的2024年3月19日,小鹏发布公告称,已与淘宝中国及董事会成员何小鹏协商一致,终止原有相关协议,相关协议自即日起不再具有法律效力。同时,一名非执行董事也宣布辞任。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此前大幅减持发生在小鹏处于发展低谷时期。2024年下半年,小鹏销量大幅落后于理想和蔚来,股价在短短一个季度内暴跌近50%,市场信心极度受挫。

  然而时至今日,小鹏已逐步走出低谷,凭借两款热销车型强势反弹,一度成为造车新势力中销量领先的企业之一,其股价也反弹至约80港元,较低点上涨逾150%。

  张翔指出,阿里在小鹏重新崛起之际选择减持,可能也有助于小鹏实现降本增效。“此前阿里作为大股东,小鹏在采购如云服务、AI技术时倾向优先选择阿里系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采购自由度。如今股权解绑后,小鹏可以更自由地选择供应商,有利于降低成本。”

  梁振鹏则认为,阿里与小鹏在股权关系减弱后,战略协同或受到一定影响,但双方合作基础依然存在。“未来合作模式可能会更灵活,比如通过框架协议、联合实验室、研发成果共享等形式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他指出,智能汽车仍是双方具备高度契合的领域,自动驾驶、云计算、营销生态等仍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增长遇阻

  近期,减持小鹏股份的行为并不局限于阿里。数据显示,过去30个交易日内,多个券商持续减持小鹏股票,南向资金累计减持高达944万股,仅5月16日单日就减持了113万股。

  从股价表现来看,小鹏在今年第一季度创下阶段高点后,随即进入调整期。

  销售数据也表明,小鹏正在遭遇增长瓶颈。自2024年11月销量首次突破3万辆后,公司已连续6个月维持在3万辆以上的水平,然而这一数字同时也成为其新的“天花板”。尽管销量保持稳定,小鹏的增长动力正趋于放缓。

  在MONA M03与P7+两款车型取得初步成功后,小鹏加快了产品线的更新节奏,陆续对G6、G9、X9三款车型进行了改款。然而,从市场反馈来看,这些车型的销量提升并不显著。根据第三方数据,MONA M03和P7+仍是销量主力,其中前者4月销量约1.5万辆,占总销量40%,后者为7391辆,占比23.58%;而G9和X9的销量则均在3000辆左右,贡献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MONA M03的销量已出现回落趋势,而P7+的销售周期也在缩短。此前,小鹏曾披露P7+上市仅5个月便实现5万辆下线。

  面对瓶颈,小鹏急需一款“走量”新车以支撑销量继续增长。尽管小鹏在上海车展推出了5C版P7+,但作为改款车型,其对整体销量的拉动作用有限。与此同时,小鹏的热门车型交付周期仅为1—2周,相较之下,小米SU7的交付周期仍保持在30周以上,说明小鹏的订单积压并不大,市场热度也存在差距。

  小鹏董事长何小鹏曾表示,月销5万辆是车企的“合格线”,小鹏正朝着月销5万、甚至10万辆的目标努力。然而,从当前交付节奏和销量表现来看,小鹏距离这一目标仍有显著差距。

  张翔指出,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趋于饱和,行业正进入深度调整阶段。“融资难、竞争激烈、价格战频发、库存压力大、技术创新门槛高”已成为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张翔认为,企业在转型期必须明确发展方向、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组织效率,并在技术创新方面做出关键选择,特别是在智能辅助驾驶领域,要么加大自研投入,要么精准选择合作伙伴。否则一旦方向错误,将面临资源耗尽、难以回头的风险。

  广州眺远营销咨询公司总监高承飞也表示,中国智能电动车行业目前正经历多重挑战。一方面,技术虽然取得突破,但在电池续航、自动驾驶等关键领域仍需持续进化;另一方面,市场盈利模式尚不成熟,企业在成本控制、服务差异化等方面仍需探索。同时,补贴政策逐步退坡、监管趋严,也对企业提出更高要求。在资本层面,科技巨头投资意愿趋于保守,这也迫使车企更重视自身“造血”能力。

  高承飞指出,企业应通过增强研发能力、优化商业模式、拓展外部合作等手段提升抗风险能力,以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