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汽车、特斯拉、比亚迪等多家车企改换了“智驾”表述,如“小米智驾Pro”改为“小米辅助驾驶Pro”、特斯拉FSD更名为“智能辅助驾驶”、比亚迪“天神之眼”智能驾驶系统更名为“驾驶辅助系统”。
近期,监管部门强化监管,明确禁用“自动驾驶”等误导性表述,解决车企夸大宣传问题;多地高速公路同步增设警示标语,提示谨慎使用辅助驾驶功能;车企也纷纷摒弃激进话术,将“安全”与“辅助”作为宣传核心。
曾经被车企作为噱头宣传的“智驾”,正在经历一场变革,这是一场事关安全的变革,也将是技术领域的一场变革。
现象1
多地高速路增设“慎用辅助驾驶”警示,安全提示成新常态
近期,一男子在济青高速上以144公里/小时的速度追尾前车,原因是过度依赖智能驾驶,未及时接管车辆;南京一名司机在酒后启动了辅助驾驶功能,试图让车辆“自动驾驶”回家,结果与收费站安全岛发生猛烈撞击,导致肋骨骨折。
这些事故暴露了当前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局限性,以及部分驾驶员对系统能力的误判。
事故发生后,全国多地高速公路迅速响应,新增了一批与智能辅助驾驶相关的警示标语。4月3日,有网友发布图片显示,安徽段高速公路的电子警示牌已更新为“高速路况复杂,慎用辅助驾驶”。江苏、浙江等多地高速也陆续出现了类似提醒。
记者发现,近期社交平台上多位网友发帖表示,在行驶过程中注意到“勿用智能辅助驾驶”等新型警示牌。其中一位网友提到:“高速上有些施工路段已经明确要求关闭智能辅助驾驶。”从其拍摄的图片可见,道路中间的LED屏提示“前方占道施工,关闭辅助驾驶”,不过具体拍摄时间和地点尚未明确。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路段的提示语气明显加强。有自驾出行的网友晒图,在江苏某高速路段,电子屏打出“智能驾驶只是辅助,高速开车仍需专注”的提醒。4月4日下午,一位网友在G50沪渝高速拍到的标语则更为直接:“前方服务区入口车流量大,请减速慢行,停止使用智能辅助驾驶。”
针对这一系列变化,有高速公路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设置这些提示主要是为了提醒车主谨慎使用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我们的建议是能不用辅助驾驶就尽量不用,毕竟按照国家规定,驾驶员始终要确保自身安全地操控车辆。”
可以看出,在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快速普及的背景下,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道路安全,成为各方共同面对的课题。
现象2
安全成上海车展智驾宣传热词,从功能炫技转向安全优先
在刚结束的2025上海国际车展上,汽车行业关于智驾的营销宣传正经历一场明显的转向——曾经的激进话术悄然退场,取而代之的是更为谨慎、更强调安全性的表述。过去常见的“在车内干啥都可以”“全程零接管”等标语,如今已在车企和智驾供应商的宣传物料上消失。“安全”成为大多数厂商强调的核心关键词,而“智驾”这一模糊概念也被改为“智能辅助驾驶”。这种转变在各大车企的发布会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以智己汽车为例,上汽集团在介绍其辅助驾驶技术时特别强调:“智己汽车是Momenta唯一的‘创始灯塔’合作伙伴,行业内具备L2和L3/L4级智能辅助驾驶全栈量产能力的品牌。”官方在“智能驾驶”前特意加上了“辅助”二字。
同样体现这一趋势的还有极氪汽车。其在本届上海车展亮相的新车极氪9X搭载了“极氪千里浩瀚智能辅助驾驶H9方案”,官方明确表示该车拥有L3级智能辅助驾驶能力的技术架构,并补充说明:“未来在法规允许的情况下,可实现高速、城区和车位到车位的L3级智能辅助驾驶能力。”这种“技术先行,法规跟进”的策略,成为车企应对当前监管环境的普遍选择。
这一转变并非仅限于整车企业。在上海车展前夕,华为与央视新闻共同举办的智能技术大会上,华为车BU CEO靳玉志宣布推出ADS 4方案时,同样使用“智能辅助驾驶”表述。他强调,该方案已在云端世界引擎进行了6亿公里的高速L3仿真与验证,“为高速L3量产商用做好准备”。同时,华为车BU联合中汽中心以及11家合作车企共同发布了“安全智能驾驶倡议”。这一举动不仅为行业树立了标杆,也反映出头部企业对建立统一安全标准的迫切需求。
在智能辅助驾驶快速普及的背景下,如何确保用户正确理解和使用相关功能,已成为车企发力的新方向。近期,多家车企不约而同地推出安全教育与保障计划,试图从认知到补偿构建完整的安全体系。
小鹏汽车CEO何小鹏近日宣布,将开启行业首个“AI辅助驾驶安全训练营”,重点强化用户对功能边界的认知,同时提供新功能的详细说明与体验机会。这一举措的背后,是小鹏汽车希望从根本上提升用户的AI辅助驾驶安全意识。
如果说安全教育是事前预防,那么保障服务就是事后兜底。在这一领域,多家车企已展开智驾险布局。华为鸿蒙智行去年11月率先推出“智驾无忧服务权益计划”,对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事故提供最高500万元的补偿;小米汽车今年3月宣布将联合头部保险机构推出“小米智驾保障服务”,计划为用户提供最高300万元的保障;小鹏汽车则在4月28日上线“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年费239元,出险后最高可获赔100万元。
从安全教育到保障服务,车企在智能辅助驾驶安全领域的投入正在形成完整闭环。随着技术应用的深入,行业竞争已从单纯的功能比拼,升级为包含安全生态建设的全方位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