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12 19:33:40 股吧网页版
最长“双11”收官:平台战报降温 ,消费者理性升温
来源:深圳商报·读创

  11月12日,被称为“史上最长”的“双11”大促即将收官。来自各大电商平台的数据显示,今年“双11”节奏更长、战线更稳、增速更缓。京东宣布下单用户数同比增长40%,订单量增长近60% ;天猫首小时有80个品牌成交额破亿、3万余品牌成交翻倍,88VIP会员贡献超七成成交额 ;美团闪购平台上超800个品牌、400个品类销量同比翻倍,人均消费金额增长近30% ;抖音电商也延续内容电商势头,4.1万商家直播销售额同比增长500% 。

  尽管平台“战报”数据纷纷亮相,但整体热度较往年明显回落。近几年,从不再公布总成交额,到延长促销周期、淡化价格战,再到即时零售、本地生活与AI导购的崛起,今年“双11”的关键词不再是“爆发”,而是“理性”“稳健”“新常态”。

  这场电商年终大考,正在从“规模竞赛”转向“质量比拼”,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的成熟与转型。

  战报“报喜不报忧”,平台比拼结构性增长

  与往年高举“成交额创新高”的宣传不同,今年天猫、京东、抖音等各大平台几乎都放弃了总交易额这一传统指标,而是各自突出“增长亮点”。

  天猫方面,官方并未披露总GMV,但强调平台算力提升40倍、用户行为感知周期从半年延长至10年,带动购买效率提升25% 。在开卖首小时,80个品牌成交破亿、逾3万品牌成交翻倍,88VIP会员贡献了70%以上的成交额,会员用户数同比增长24%,规模已达5300万 。这一系列数据表明,淘系正从“全场低价”转向“高价值用户运营”。

  京东的数据同样“克制”。来自京东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11日23时59分,京东11.11下单用户数同比增长40%,订单量增长近60%,APP活跃用户增幅24.7%,居行业首位 。带电品类依旧是主力:手机新品成交额同比增长4倍,AI平板增长200%,家电闪电新品增长150%。此外,服饰、美妆、运动等近500个细分品类成交额翻倍,京东超市超3万个品牌成交额同比增长100% 。京东在今年的战报中,重点突出“超级供应链”的长期价值,强调AI导购与即时达成为消费体验新支点。

  抖音电商的策略则聚焦“内容驱动+智能转化”。10月9日至19日期间,超4.1万商家通过直播实现销售额同比增长500%,店播破亿商家数量同比大增900%,销售额破亿商品增长240% 。这意味着,在“人找货”到“货找人”的转型中,短视频电商依旧保持爆发力,“对话即购物”模式初步成型。

  值得注意的是,即时零售成为今年最大“黑马”。美团闪购数据显示,10月31日至11月11日平台成交额、下单用户数、人均消费金额均创新高,超800个品牌、400个品类销量同比翻倍,人均消费金额增长近30%,品牌官方旗舰店销量整体增长400% 。

  与往年的“总量竞赛”相比,今年平台们的重点明显转向质量与效率——从“晒业绩”到“晒健康”,从拼流量到拼复购。从天猫的会员体系、京东的供应链、抖音的内容算法到美团的即时零售,电商巨头正以更稳健的方式寻找新的增长曲线。传统的GMV已不再是唯一的“战绩指标”,取而代之的,是复购率、单客增长、即时零售渗透率与AI智能化程度等反映健康度的关键指标。

  “最长双11”遇冷,理性消费成为主旋律

  如果说往年“双11”是全民狂欢的“剁手节”,那么今年的“双11”更像是一场“安静的热销”。“今年连双11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知道,有什么优惠也不了解,该买什么东西,还是照常买。”深圳市民李女士笑着说。在她看来,如今网购已成日常,“双11”不再是非买不可的节点。

  类似的感受在不少消费者中普遍存在。记者采访发现,今年“双11”期间,社交平台上相关话题热度明显低于往年,不少用户表示“错过了预售也没关系”“大促和日常价格差不多”。这种变化,一方面源于各平台延长促销周期、取消预售机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消费者购物心态趋向理性。

  从促销节奏到消费心理,今年的“双11”明显“降温”。各平台普遍拉长促销周期——抖音57天、京东37天、天猫31天,延至11月14日才正式收官。周期的延长分散了集中爆发的关注度,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物流与库存压力;但对消费者而言,“天天都是双11”的感觉,也削弱了节日式的购买冲动。

  此外,预售取消、现货直售成为今年的主流玩法,但消费者的“囤货”热情明显下降。京东和天猫方面均发现,年轻用户更倾向于随买随用,而不是提前下单、批量囤货。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消费者更关注“是否值得买”,而非“是否最便宜”——他们更愿意为“体验”和“信任”买单。

  在促销策略上,各平台也普遍告别“价格战”。京东推出“采销直播比价,贵就赔”活动,以价格透明赢得信任;天猫依托88VIP和品牌会员体系强化用户粘性;美团闪购则推出“安心闪购”服务,提供“七天无理由退货”“品牌认证”“假一赔十”等保障。平台从拼折扣、拼价格,逐渐转向拼服务、拼确定性。

  业内观察认为,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双11”走入成熟阶段的必然结果。经历了多年粗放增长后,电商平台更注重可持续的用户关系与品牌信任度;消费者的关注焦点,也从价格转向品质、效率与体验。AI导购、即时零售、供应链履约等技术创新,正成为平台新的竞争底座。

  广东消费热度居首,深圳引领“科技+理性”新风向

  在今年各平台披露的区域数据中,广东省依旧稳居全国消费力榜首,深圳再次成为购买力最强城市 。

  京东数据显示,广东购买力全国第一,东莞消费增速领先。广东消费者在双11期间对高科技与品质生活类产品表现出强劲需求:运动相机、数码相机、潮流盲盒、空调套装、羽毛球是成交额增速TOP5品类,涨幅均超100%。人均消费金额前五名的品类分别是笔记本、手机、空调、电视和平板电脑,人均消费额均在3000元以上 。

  京东平台上的广东消费数据(京东供图)

  在人群画像上,广东“00后”偏好3C数码,“80后”集中在母婴品类,而银发族则注重形象与健康,染发膏、血糖仪、电煮锅等产品销量显著增长 。这种跨代际的消费升级,体现出广东多层次、多场景的消费活力。

  即时零售也成为广东消费者的重要选择。美团闪购数据显示,全国近百万实体门店参与双11促销,广东地区闪购订单大幅增长,手机、白酒、运动鞋服、咖啡机等高单价商品销量同比翻倍,夜间消费、即时到家等场景显著增长 。深圳、广州等地的品牌旗舰店借助“官旗闪电仓”实现销量翻番,美的、罗技、安踏等品牌门店均创下新纪录。

  各方数据综合显示,广东的双11,已不再是单纯的购物节,而是科技与理性消费的“样本秀”:年轻消费者主导,品牌与用户直连,本地零售新业态崛起,品质与即时性并行。这种消费新气象,或将成为全国趋势的先行指标。

  17年来,双11一路从“全民狂欢”走向“理性生长”。今年的“最长双11”没有喧嚣的战报,却留下了更深层的观察样本:平台竞争转向供应链、AI与服务的硬实力;消费者从追求最低价转向关注体验与信任;即时零售和本地生活成为新增长曲线。

  当平台们不再急于晒出庞大的GMV,而是开始比拼结构性增长和消费满意度时,双11的意义已超越数字本身。业内人士表示,“购物节”不再意味着一次狂欢,而更像一面镜子,照见消费的方向,也映出市场的情绪——热度虽降,信心仍在。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