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18 08:08:09 股吧网页版
大道之行 格桑花开——西藏推动产业蝶变升级,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观察
来源:中国证券报

  西藏沧桑巨变,恢宏壮美,无以复加。

  单是地质构造巨变,着实令人惊心动魄:距今六亿至二亿年的浩渺大海,200万至300万年前强烈隆起,形成如今号称“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

  然而,相比从远古沧海到“世界屋脊”的地质史奇观,西藏经济社会巨变则更直击内心、撼人心魄,“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堪称人类历史奇迹:

  ——西藏全区生产总值达到第一个千亿元用时50年,第二个千亿元仅用6年;

  ——2024年,西藏全区生产总值达276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是1965年的155倍;地方财政收入达277亿元,是1965年的1258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1965年的456元、108元增长至2024年的55444元、21578元……

  大自然移山造海,本质上是规律性运动,而人间奇迹的背后,却是对规律、真理的理性认识和驾驭。西藏一甲子的沧桑巨变,彰显真理性认识的力量,那就是不照搬发达地区发展模式,一切从实际出发,走出符合西藏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催生“当前有活力、未来有潜力”的产业格局:高原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迸发活力,金融“活水”浇灌发展沃土……

  大道之行,格桑花开。西藏推动产业蝶变升级,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事实表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苍莽万古的雪域高原,依然闪耀着真理的永恒光芒。

  “纵横捭阖”背后的产业密码

  盛夏之际,中国证券报记者在西藏调研时看到,格桑花以最完美的色彩铺满河谷大地,美丽如画。它们平时毫不打眼,被人遗忘,但花季一旦来临,蛰伏心底的绚丽便陡然迸发,火焰般呼啦啦燃遍大地。

  这份从隐忍坚韧中熬出来的惊艳,像极了近年来的西藏经济。

  谁曾想到,近年全国经济增速的“领跑者”,既非东部沿海经济强省,也非中西部重点板块的热门省市,而是远在西南边陲、看似默默无闻的西藏。

  数据显示,2023年和2024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以9.5%和6.3%的增速领跑全国;今年上半年,西藏经济增速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9个百分点,继续稳居全国第一。

  “经济增速只是观察西藏经济的一个维度。”专家认为,西藏经济至少存在“纵”“横”两个维度的鲜明特征,即“横向比增速快,纵向比进步大”。

  西藏经济发展“纵横捭阖”的密码,藏于特色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齐头并进的产业布局中。

  ——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七地市产业“七星连珠”,各具特色。

  60年来,西藏以高原生物、清洁能源、文化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为“线”,串起千家万户的致富梦。

  上述专家说,西藏通过强链补链延长产业链条,以青稞和牦牛为主的农牧业“链”出高附加值,质效明显提升。

  全区青稞良种覆盖率达94%,青稞亩产从1975年的134.15公斤增加到2024年的385.85公斤。一粒青稞“裂变”出青稞啤酒、青稞代餐粉等80余种产品。

  通过补饲等科学养殖手段,牦牛出栏周期从8年左右缩短至4年。2024年,全区牲畜存栏总数1760.32万头(只、匹),肉蛋奶、蔬菜等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

  文旅产业是西藏的又一亮点。

  阿里地区普兰县科迦村发展“边境旅游+特色农牧业”,全村旅游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65%,昔日贫困村变身“小康示范村”。

  西藏通过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特色旅游线路和产品,如“唐卡村”“木雕村”等非遗主题村落,优化交通网络和配套设施,提升游客体验。为应对文旅爆发式增长,西藏多措并举,采取精细管理,牢牢守住生态底线。仅2025年上半年,西藏就接待国内外游客3218.48万人次。

  一甲子沧桑巨变,七地市万象更新。“九大产业”构筑高质量发展“四梁八柱”,西藏经济“火车头”拉萨鸣笛起跑;西藏“南大门”日喀则国际陆地港货运繁忙,主动服务对接区域重大战略,日喀则使命在肩;壮大高原特色优势产业和文旅产业,阿里地区得天独厚;清洁能源大有可为,昌都和那曲“双星”闪耀;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建,“雪域江南”林芝再添城市名片;剑指万亿低空经济赛道,山南蓄势“起飞”。

  ——传统特色产业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聚力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向“新”而行,以“智”取胜,传统产业换新颜。

  记者在西藏高争民爆股份有限公司斥资近1亿元建成的信息中心看到,由48块电子显示屏组成的环绕式监控平台好似“千里眼”,将公司各地库房、生产线和地面站及运输车辆实时状态一览无遗,对厂线和库区内外实施24小时无死角设防,在遭遇外物侵入时,能快速发出预警提示。另外,高争民爆正积极打造5G绿色工厂,实现智能制造“数字孪生”。

  西藏地广人稀,发展“数字农业”势在必行。

  “我们编制了《西藏自治区数字农业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6年)》,实施农牧业信息化工程,搭建农牧云平台、农村土地(耕地)确权管理平台、农牧行业监管平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及农牧业生产物联网监测平台,开发‘西藏农牧’手机APP应用端,初步实现6大类的数据共享。”西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西藏积极开展智慧农业、数字化农业试点示范工作,建成(或启动建设)拉萨设施蔬菜、日喀则青稞、山南藏鸡、林芝藏猪、芒康葡萄、那曲牦牛等一批智慧农业试点。

  ——培育新兴产业,锚定市场空间大、产业附加值高的赛道。

  太阳能电池板把炽烈的阳光转化为清洁电力,追“风”逐“日”的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画卷,正在雪域高原徐徐展开。

  依托丰富的清洁能源,发展绿色智算中心,筑牢了西藏高新数字产业版图。今年6月,西藏首个大规模智算中心“雅江1号”投入运营,项目一期规划了2000P算力规模(1P相当于每秒1000万亿次运算)。

  “这是国家算力网络在高原的关键落子。”西藏雅江计算科学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双双对记者表示,上述项目纳入西藏“算力珠峰”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未来将成为连接拉萨主节点与林芝、昌都特色节点的枢纽,构建“1+2+3”区域算力网络,使西藏从数字经济末梢跃升为国家算力版图的重要支点。

  “西藏体量巨大的清洁电力可以就地低成本转换为算力,再利用算力发展人工智能,成本很低,商业上极具竞争力。”韩双双说。

  西藏地广人稀,陆地交通建设成本高、运输时间长,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十分必要且前景广阔。2023年以来,西藏怀揣“天空之城”的梦想,建立健全通航发展机制,现已形成“1+N”规划政策体系。

  记者了解到,从整机研制到场景应用,西藏通用航空产业蓄势起飞。去年9月,西藏首条高空无人机物流航线实现通航,将错那市卡达乡与外界的通行时间从55分钟车程压缩至15分钟飞行,创造了高海拔物流的“中国速度”;在山南乃东区“产城一体示范园区”的创博通航无人机试飞场上,一架架适合高原地区的无人机正在测试;在阿里景区,西藏旅游联合生态伙伴创新推出“直升机救援+外骨骼装备”等高端产品,满足游客差异化需求……

  金融“活水”浇灌高质量发展“格桑花”

  这是一个关于藏香走向世界的动人故事:

  “20多年前我们就找农行贷款,藏香品牌发扬光大离不开金融支持。”这是西藏优格仓工贸有限公司负责人龙日江措的心声。2003年,还在小作坊经营阶段的龙日江措,急需资金收购原材料。农行西藏拉萨康昂东路支行第一时间为其提供了300万元贷款。如今,公司藏香年销售额达到2000万元,这缕淡淡的清香也从青藏高原飘向世界各地。

  珠峰脚下,雅江河畔,318国道沿线……行走在120多万平方公里的西藏大地,金融机构的身影几乎随处可见。在金融“活水”的浇灌下,西藏产业布局、美好生活像格桑花般绽放。

  但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建设银行西藏自治区分行副行长邓存云说,为满足康藏公路建设过程中的金融服务需要,1954年23名建行人背着算盘和账本进入西藏,搭建起“帐篷银行”,就着酥油灯核对账簿,在马背上传递凭证。

  70多年前,藏族诗人擦珠·阿旺洛桑将康藏公路、青藏公路比作“金桥玉带”,写下同名诗篇。如今,“金桥玉带”不仅仅喻指横卧于世界屋脊之上的交通“大动脉”,而且还如其“金玉”本义,代指通向雪域高原深处的金融“大动脉”。

  金桥玉带,大道如砥。

  ——持续补齐补强金融要素,推动西藏产业蝶变与升级,有力支撑服务西藏“四个创建”。

  西藏金融发展起步晚、基数小,但发展速度快。

  这是一组成色十足的数据:

  2024年,西藏金融领域9项主要指标增速居全国前列,金融业历史上首次超过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成为拉动西藏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2024年末,各项贷款余额6904.46亿元、同口径同比增长14.85%、增速全国第一;加权平均贷款利率进一步降至1.68%,保持全国最低。今年一季度上半年完成金融业增加值60.65118.85亿元、同比增长216.47%、增速居全国第一。

  记者了解到,西藏制定并推送文化旅游、清洁能源、绿色工业、现代服务、高原生物、藏医药、高新数字、边贸物流、通用航空产业融资服务对接清单,创新开展产业链供应链融资服务。截至6月末,西藏面向采矿、制造和能源领域的信贷余额为1196.21亿元,较年初增长7.23%。

  西藏奋力书写“绿色金融”大文章,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我们创新推出‘青山贷’‘绿化贷’等产品,为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等国土绿化项目授信213亿元。”西藏自治区地方金融管理局副局长王建丰表示,截至今年6月末,西藏绿色贷款余额为1541.53亿元,较年初增长13.47%。

  金融“活水”润泽万家企业。王建丰说,截至今年6月末,西藏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529.56亿元,较年初同比增长25.72%,受益企业达5.5万户;融资担保余额为81.31亿元,较年初同比增长42.46%,增速居全国第一。

  ——“格桑花行动”助力企业上市发展。

  西藏2023年推出“格桑花行动”计划,提出力争到2027年,西藏上市公司达40家左右,实现上市企业数量翻一番,每年新增2家左右境内外上市(挂牌)企业,到2027年培育市值100亿元以上上市公司15家左右。

  “‘格桑花行动’整合金融机构推出低于国家基准利率水平的低息贷款,以及自治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制降低反抵押要求,极大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仅2024年,公司在西藏申请的低息贷款就达1600万元。”中健康桥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宗杰告诉记者。

  绿茶集团作为“格桑花行动”的先行者、推动者和受益者,已于今年5月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募集资金约12.11亿港元。

  相关数据显示,实施“格桑花行动”以来,全区2023年新增直接融资179.51亿元,同比增长10.9%;2024年新增直接融资255.28亿元,同比增长55.45%,增速居全国第一;今年上半年,新增直接融资183.91亿元,同比增长45.03%。

  刘宗杰深有感触地说,“格桑花行动”大力引导企业从“粗放加工”转向“研发-制造-服务”一体化转型。比如,对企业数字化与绿色改造进行补贴,企业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药材溯源可获20万元补贴;对企业物流成本提供专项补贴,藏药外销运费超过50万元即可获40%补贴。

  西藏智汇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前说:“‘格桑花行动’通过政策赋能、上市流程简化,降低了融资成本,为公司发展和壮大提供系统性支撑。”

  ——打出政策“组合拳”,擦亮营商环境尤其是融资环境“金字招牌”,不断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说起西藏营商环境的变化,进藏从业20多年的川籍商人高易有直观感受:“各项制度越来越健全,主动服务意识明显增加,服务质量也有显著提升。”

  近年来,通过制度设计、司法改革、执法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服务等多维度协调发力,西藏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西藏自治区投资促进局局长王友华介绍,西藏已实现企业注销“一网办”“简化办”“灵活办”,降低了企业退出市场的难度。压缩新办企业首次申领发票时间至1.5个工作日,提高了企业开办效率。推进“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建设,提升了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市场的开放与活力。聘任自治区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员98名,进一步健全营商环境社会监督机制。

  融资环境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通过精准实施机构入藏行动、险资入藏行动,大力开展金融招商、资本招商、以企引企,不断丰富金融业态,增加优质金融供给。同时,坚持以用为导向,引导金融机构审慎开发适合高原经济发展、高原生态环境、高原群众所需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一批“量体裁衣”“接地气”的信贷、担保、保险、证券、基金产品投放市场,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便利度和可获得性。

  科学方法论奠定高质量发展底色

  经济后发地区,往往面临发展模式的选择困惑:是照搬发达地区模式,还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创新路?

  不同的答案,折射的是不同的发展理念。

  西藏发展有自身特点,地理环境的特殊性、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叠加自然资源的独特性,决定了西藏照搬发达地区发展模式行不通,必须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优势产业,特别是特色农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持续发展资源加工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这是西藏选择的答案,背后屹立的是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新发展理念。

  达成这一科学发展模式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方法论。

  ——西藏立足高原禀赋,择“高”而立,聚焦特色优势,逐“特”而行,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过去种青稞,大部分是自给自足。现在种出来的青稞,能够制成青稞饼干、青稞酸奶、青稞面包等产品,产品丰富了,销售渠道拓宽了,收入也越来越高了。”日喀则市江孜县江热乡江热村村民格桑有感于种青稞能够增收,而这背后是西藏稞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多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展开攻关,最终成功研发出青稞面粉改性技术,解决了青稞难发酵、质构差、易老化的问题。

  青稞是青藏高原地区的特有农作物。西藏多地立足资源禀赋,加快发展青稞特色产业,延伸青稞产业链。从传统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江孜县研发生产的青稞系列产品达40余种。2024年,该县青稞产业产值达1.48亿元,较上年增长66%。

  旅游业、特色文化产业是西藏标志性的第三产业。通过一系列规划指引,西藏推动文旅产业产品、要素协调联动融合发展,旅游+体育、旅游+研学、乡村振兴+旅游等一批文旅融合项目初见成效。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说,西藏拥有丰富的清洁能源资源,水力资源可开发量1.8亿千瓦,光伏资源可开发量98亿千瓦。西藏挖掘清洁能源潜能,持续推进一批清洁能源项目建设。

  2024年8月,山南市初步建成中车山南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园,成为西藏自治区首个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昌都市八宿县风电场成为全球海拔最高的风电项目,年发电量达2.23亿千瓦时,可满足约23万人全年生活用电。

  ——推动招商引资、产业建设的同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也要平衡好短期经济诉求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扎布耶二期项目以科技创新实现盐湖资源开发颠覆性突破。宝武清能投资37亿元,采用BOO(建设—拥有—经营)建成全球首个高海拔‘光伏+光热+储能’孤网能源站,100%绿电供应确保全流程零碳生产。”正在海拔4400米扎布耶盐湖督战项目进度的西藏矿业董事长张金涛告诉记者。

  张金涛介绍,项目独创绿色工艺链,通过盐田自然浓缩利用高原强日照降耗30%,膜法精准提锂提升回收率,结晶蒸发联产优质氯化钾,分级沉锂同步提取铷铯战略资源。更以膜法回收技术降低沉锂成本40%,实现淡水自产循环、尾盐环保回湖,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国际领先水平,专项生态修复投入切实守护青藏高原绿水青山。

  “借力发展”的同时,西藏始终强调要深入贯彻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充分考虑项目与环境、资源的适应性,将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统一推进。

  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造林100多万亩,栽种苗木1.2亿余株;林芝雅尼河谷面山生态修复工程,种植各类树种57万余株……

  记者走进位于山南市措美县哲古镇的三峡措美哲古风电项目现场,只见十几座风机一字排开,巨大的风叶随风而动,蔚为壮观。2024年,西藏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99%以上,基本实现全清洁电力供应,成为全国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最高的地区。

  ——尽管体量小、底子薄、起步晚,但并未放缓对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谋划。

  “准备就绪,起飞!”伴随着螺旋桨快速转动的轰鸣声,一架直升机搭载着游客从位于拉萨雪鹰通用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的直升机场平稳起飞,带领游客从空中俯瞰拉萨市区的美丽风景。

  经过多年谋划,西藏通用航空产业正加速从“施工图”变成“实景图”。

  西藏自治区地方金融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西藏无人机在航空救援、航空护林、空中巡查、空中游览、无人机物流运输等领域已实现常态化运营,“通航+X”产业形态持续丰富、壮大。西藏已形成拉萨雪鹰、西藏航通等区内传统通航企业与区外企业差异化的竞争格局;以无人机为主的低空经济新兴企业汇聚西藏,顺丰、美团、海澜等无人机公司纷纷展业。

  离开拉萨那天,只见雪山巍然屹立,见证着高原沧桑厚重的历史;复兴号列车呼啸而过,展示出西藏澎湃向前的动能。格桑花以最完美的色彩铺满河谷,迎风摇曳,这是一种在坚守坚韧中绽放的绚烂,充满希望和力量,一如眼前的雪域高原。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