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港交所一纸公告,为这场历时两年的闹剧画上句点。

港交所22日晚间正式宣布,诺辉健康(06606.HK)因未能在规定期限内履行复牌指引,自2025年10月27日上午9时起,其上市地位将被正式取消。这家曾被誉为“中国癌症早筛第一股”的明星企业,最终以一种近乎荒诞的方式告别资本市场——向环卫工人购买公厕粪便,伪造检测样本,以支撑其高达九成虚假的营收神话。
从“早筛第一股”到“粪便造假”主角,诺辉健康的坠落轨迹,堪称一场资本与行业信仰的双重崩塌。
“尽管诺辉最终走向退市,但是其大举投入营销费用背后,快速扩张坠落对整个IVD行业的发展是有极大负面影响的。本身癌症早筛市场具备一定的市场想象空间,但是壁垒不够高,竞争激烈再叠加目前诺辉的负面,以后对行业的发展更是蒙上阴霾。”华南某IVD从业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
明星光环下的泡沫
诺辉健康成立于2015年,2021年2月登陆港交所,头顶“中国癌症早筛第一股”光环,主营结直肠癌、胃癌早筛产品,包括常卫清®、噗噗管®、幽幽管®。上市之初,其股价一度飙升至89.65港元,市值突破400亿港元,成为资本竞相追逐的“香饽饽”。
其财务数据也曾光鲜亮丽:2022年营收7.65亿元,同比增长259.5%;2023年上半年营收8.23亿元,已超2022年全年。然而,这一切在2023年8月被一份做空报告撕开了裂缝。
CapitalWatch在报告中直指诺辉健康通过“压货”方式虚增收入,称其2022年真实销售额仅为7695万元,与公布的7.65亿元相差近9倍。报告还质疑其检测样本真实性,暗示存在系统性造假行为。
此间还出现过审计“跳反”与停牌的僵局。
面对质疑,诺辉健康管理层曾强硬回应,强调“收入合规、审计严格”。但2024年3月27日,其长期合作的审计机构德勤突然“跳反”,拒绝为2023年财报背书,并发出关注函,直指销售数据真实性存疑。
次日,诺辉健康宣布停牌,股价定格在14.14港元,较发行价已接近腰斩。此后,公司再未披露任何年报,2023年、2024年业绩成谜。
停牌期间,公司管理层剧烈震荡:CFO高煜等高管相继离职。2024年12月底,诺辉健康宣布,公司创始人、CEO朱叶青由于个人健康原因已于2024年12月30日辞任董事会主席及CEO职务,自同日起生效。
董事会认为朱叶青的管理风格及理念与董事会其他成员有重大差异,且允许朱叶青继续参与公司的管理并不符合公司及其股东的整体最佳利益。
此前即有业内人士指出,本身癌症早筛仍然是值得期待的赛道,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中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超过450万,早期筛查理论上可以降低40%的死亡率。这个领域需要的是更多埋头苦干的企业,而非投机取巧的赌徒。诺辉健康的故事结束了,但留给行业的思考远未停止。
而此后真正让诺辉健康“名垂青史”的,是2025年10月媒体揭露的造假细节。据披露,诺辉健康为虚增检测量,向环卫工人购买公厕粪便,作为检测样本来源;更有甚者,将一份样本拆分为多个虚假账户,伪造检测数据。
这些操作不仅涉嫌严重违反医疗伦理,更直接动摇了其核心产品“常卫清”的可信根基——这款曾被视为中国首个获批的结直肠癌早筛产品,其注册证将于2025年11月到期,如今却无人问津。
2025年9月27日,是诺辉健康最后的复牌大限。由于未能提交任何复牌方案或财务补救措施,港交所于10月22日正式宣布取消其上市资格。
目前,诺辉健康已进入临时清盘程序,董事会权力被全面暂停。其投资者损失惨重:光证资管对其估值已下调至0.01港元,几乎“归零”。 从“早筛先锋”到“粪便造假”主角,诺辉健康的覆灭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失败,更是中国医疗资本狂潮中一次深刻的信仰崩塌。
行业冲击波持续
实际上,结直肠癌(CRC)作为消化系统中一种频发的恶性肿瘤,是从结肠或直肠发生的癌症,早期症状不明显,多以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改变为主,容易被忽视;晚期可出现腹痛、腹部肿块、进行性消瘦等症状。结直肠癌筛查,是指从表面健康者中查出可能患结直肠癌的方法,用于肠癌筛查的技术主要包括结肠镜、乙状结肠镜、便隐血、CT结肠成像(CT仿真结肠镜)和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技术。
当前,结直肠癌是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且于2023年在全球所有癌症中发病率排名第三,而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是降低人群结直肠癌死亡率的有效措施。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健康意识提升、基因检测可用性增加及政府支持等因素的推动,我国结直肠癌筛查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大约增至29.54亿元。
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技术检测结直肠癌不仅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还具有无创、无痛、简便等优势,为大众提供了一种新型、便捷、规范和高效的结直肠癌早筛和诊断手段。2023年,中国结直肠癌分子筛查市场规模约为5.96亿元,分子筛查技术日益成熟,行业市场空间广阔。
前述行业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诺辉事件把行业最脆弱的两个问题暴露无遗:一是支付方缺位,C端烧钱补贴不可持续;二是临床价值未被充分验证,却过早被资本催熟。诺辉的负面影响肯定会短期内加剧资本端“速冻”。众多VC对“非血液类早筛”列入“红灯赛道”,原则上暂停新投。
而相关数据显示,融资断流雪上加霜,资本早已用脚投票,2025年第一季度,IVD私募融资仅完成18起,同比断崖式下滑超40%,陷入“量价齐跌”的冰冻期,并购市场同样冷清,数量锐减,企业缺乏输血渠道。
尽管诺辉健康以退市告一段落,但行业转型的大考仍在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