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药企业和投资人渐渐走出了寒冬。
中国有大量的生物制药企业在香港上市。截至目前,恒生生物科技指数今年上涨了80%;标志性企业如百济神州的港股市值近期创下三年新高。
在产业低迷的时期,生物制药企业和投资人都曾备受煎熬。但现在回头来看,寒冬期可能是最好的投资期。“过去三年我们投资创新药,真的非常爽:估值随便砍,大佬随便见。”10月28日,蓝驰创投董事总经理戎璟在该公司基金合伙人大会上表示,现在已经不容易摘到这样低垂的果实了。
小阳春
今年中国的生物制药行业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小阳春。
从港股来看,今年恒生生物科技指数上涨80%。而今年的上证科创板生物医药指数也上涨了40%。一些上市公司的市值虽然没有恢复到2021年左右的高位,但近期创出了2025年的新高。
“2023年是香港生物科技指数的底部,它在去年就出现了回升。如果投资人在2023年买入香港生物科技指数,现在将近有两倍的投资回报了。”戎璟在会上说。
半年之前,部分上市公司的高层还曾向记者表示融资不易。现在资本市场的回暖,给这些刚刚渡过寒冬期的企业以更好的融资环境。
风险资本也经历了低谷期,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他们所投资的初创企业的估值断崖式下滑,而且缺乏有效的退出渠道。那时候,谈药色变并非笑谈,而是行业困境的真实写照。
现在回头来看,投资机构在低谷期如果坚持在牌桌上,那就是最好的淘金期。
“过去三年我们投资创新药,真的非常爽:估值随便砍,大佬随便见。现在可能已经做不到这样的水平了。”戎璟表示。
中国生物制药产业重新获得资本青睐,背后的核心原因是本土研发投资的回报大幅提升,并且得到了全球大型制药企业真金白银的背书。
中国创新药的海外授权交易的数量,是“现在二级市场反转的核心因素。”戎璟在会上表示。
据蓝驰创投统计,截至目前,今年中国药企海外BD的总体金额已经超过了1000亿美元,其中首付款超过了50亿美元。
全球跨国药企都在非常积极地在中国寻找资产。武田制药、默沙东、阿斯利康等全球前二十名的跨国药企,基本上都与中国创新药企达成过大额的交易。
跨国药企表现急迫的原因是专利悬崖越来越近了。
药物一般有较长的专利保护期,在这期间制药企业拥有市场独占权,并获取最好的回报。但一旦专利过期,那些动辄全球销售几十亿美元的明星药物,就会被其他药企开发的仿制药物夺走大块的市场。
全球制药史上曾经出现过专利悬崖,而最近的一次将在2026年开始,可能持续十年之久,直至2035年左右。
据蓝驰方面估算,在这十年之间,跨国药企会有收入超1000亿美元的药物面临专利悬崖。这些药物在专利过期之后,大概率失去七成左右的原研药物收入。因此,跨国药企急需新产品来填补专利悬崖之后的真空,弥补营收损失。
“这就是跨国公司,全球到处买资产的原因。”戎璟说,而购买中国创新药,在时间和速度上有巨大的优势,“这个事情只有在中国做,印度等其他国家都做不了,因为中国的研发效率太高了。”
不只卖“青苗”
“中国的供应链—可能各行各业都这样—是全世界最全的。现在没有一个模型,没有一个东西在中国是找不到的。”安领科生物创始人冯辉在上述大会上表示。
冯辉曾是君实生物共同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完整经历了创新药的产业周期。他创立的安领科生物开发ADC类药物,并获得了蓝驰的投资。
据冯辉观察,达到美国FDA标准的GLP认证(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中国成本大概只有美国成本的三分之一。
十年之前,中国临床中心的标准,难以得到跨国药企以及FDA认可。现在随着临床制度接轨,国内众多三甲医院已经可以推进高标准的临床试验,中国临床资源的数量和水平达到世界前列。
“目前看下来,全世界最好的临床其实是中国、美国,但是美国的成本太高。”冯辉表示。安领科生物目前有两个产品都在临床一期阶段,而且同时在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开展。
据冯辉观察,以目前中国和美国的临床为例,中国临床入组一例病患的平均成本为2.5万美元,美国则是7万美元上下;从速度上来看,美国一个临床中心每月入组患者在0.1例,中国的临床中心每月大约入组患者0.5例,速度是美国的4~5倍。
虽然中国企业海外授权项目越来越多,但中国企业也不想只是卖“青苗”。
2025年10月份,信达生物与武田制药官宣达成114亿美元战略合作,其中包括12亿美元的首付款,以及102亿美元的里程碑收益。
信达生物和武田制药采取了全球共同开发、共同商业化的交易模式,既共同分担全球研发风险,也共享商业化收益。
“这意味着中国的药厂愿意通过合作的方式去学习如何在欧美做产业化和商业化。目前中国公司是做不好这个的,只能做研发药物。可是,以后一定会有中国公司突破瓶颈,逐渐会有中国Biopharma、全球化的Biopharma出现,最终成为来自于中国的跨国公司。这也是我们未来十年的投资主题。”戎璟表示。
2015年开始的医药审评审批政策改革以及随后十年的制度不断完善,造就一大批本土创新药企,培养大量人才和相对完善的产业链。百济神州、和黄医药等企业已经开发了获得全球认可的药物,恒瑞医药等企业也从仿制药企业实现了华丽的转身。
现在美国FDA批准上市的新药中,中国创新药比例为5%。海外的投资机构预测,2034年这个比例会提高到30%左右。
“我期待五年以后,中国也有自己的跨国医药公司。”冯辉表示。